艺术的魅力.doc
艺术的魅力 ——感受河南民间美术瑰宝 摘要:河南民间美术绚丽多彩,瑰宝无限,是个巨大的宝库。独特的地域 环境和悠久传统的文化,造就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河南民间美术具有浓厚 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工艺名家与工艺精品众多,不胜枚举。河南民间美术用 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创造出他们模仿生活、丰富生活的精 湛艺术名品。朱仙镇年画、淮阳泥泥狗、灵宝剪纸、南阳玉器、烙画、开封汴 绣等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 标志着河南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组成 部分,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民间美术 民间艺术 传统观念 朱仙镇年画 皮影 淮阳泥泥狗 中原地方特色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是我国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源 的精神。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 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民间美术” 概念宽泛, 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也是民间风习生 活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与民俗生活密切相连。在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以唯美的视觉 形式表达了民间世代演义的集体社会行为和文化方式,凝聚着人类社会群体审美心理和审美 追求的文化进程。民间美术与地域民俗生活相依相成,构建了具有独立的、自足的民间民俗 文化体系。民间美术反映和折射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是劳动者 个性特点、真情实感、生存状态、理想追求最本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一、 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 河南,幅员辽阔,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河南地处中原,名都相望, 城垣相叠。千百年来,有二十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是历代 君王成就霸业的必争之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 。河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传统 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使河南民间美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河南民间美术绚丽多彩,瑰宝无限,是个巨大的宝库。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原地 区的原始先民们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彩陶文化,陶器、骨器、玉器上的绘画、雕刻和纹饰所 表现出的审美意识和造型特点成为华夏文化的起源。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魏晋雕塑、雕刻、仰韶文化、龙山 文化、安阳殷墟、唐三彩窑址、新郑轩辕故里、淮阳太昊陵庙等等,使得我们河南的民间 美术形态迤逦多姿,种类丰富、繁盛且内涵深厚。 宋代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剪纸、皮影、瓷器等民间艺术形式得到蓬勃发展, “汝瓷”“钧瓷”“卞绣”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元代,中原地区的民间美术吸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表现特点,形成了粗犷 豪放、刚劲爽朗的艺术风格,并同地域的巫术事项和农事活动相联系。 明清时期,民间美术种类增多,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中 原地区出现了一些以从事民间美术工作为生的手工艺人。 在随后的岁月里,民间艺术和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许多民间美术形式成为 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通俗的情感表达手段,创造赋予民间美术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丰富多姿的艺术风采。朱仙镇年画、淮阳泥泥狗、内黄农民画、灵宝剪纸、南阳玉器、 烙画、开封汴绣等独具风采的民间美术, 以其神秘而厚重、原始而瑰丽、古拙而概括特殊 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专家学者的探源和追踪。 河南位居华夏之中,故曰中州,从远古到今,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革与朝 代更替,作为艺术形式的民间美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 延续至今,尽管随着岁月的历练,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改变了最初的功能性,但因其特殊的 艺术美感,作为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二、繁荣的民间艺术既有地域特色,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1、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木 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诞生于唐朝,兴于宋朝,鼎盛于明朝,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朱仙镇木版年画又称朱仙 镇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英雄好汉。 据记载:早在北宋时期,中原民族庆新年贴门神就已成为一种风尚,不同的房门贴不同内 容的门神。如连生贵子、加官进禄、松鹤延年、钟馗等,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在河南除大家熟知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外,内黄、濮阳、 获嘉等多个地方的木版年画,也都具有强烈本民族色彩,这些年画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 不同的特点。河南内黄县李新张木版年画是世代相传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工艺考究,镂 刻精微。李新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艺术风采的年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 爱。木刻年画的题材可分为两种:一是神怪,起源于秦汉门神画,随着雕版木刻技术的成熟, 开始大量印刷,普及到千家万户, “门神”是其代表。二是喜庆欢乐的场面,它传达出大众 的美好愿望。过年贴年画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在我国的民间已经流行近千年。年画反映了 时代特征,贴近生活,各地的民间年画尽管形式多样,但在色彩基调上都是红红火火的。 而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有的非常细腻,有的非常粗犷,并根据地域和面向的层次不同而各 具特色。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不贴门 神,不像过年”。这形象地说明春节贴年画这一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最早的名称 叫“门画”, 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道:“正月一月,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 郁垒,俗谓之门神。 ”故神荼、郁垒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也是我国有关门神的最早 记载。唐代以前门神均为手绘,至唐太宗门神始有真实人物出物。唐代后期,年画随着木 版年画的诞生,在构图、用色上,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宋朝前期,木刻完全取代了手工绘 像。我国最早的雕版年画,就见于南宋时期的木板年画。到了元朝代,年画出售交易市场 初见雏形。明代时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极力提倡,过年贴年画的习俗又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清代木刻年画进入了巅峰时期,尤其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更为繁盛,产地 遍及全国,并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木刻年画的专业画工和雕刻家。 清朝道光年间,由于黄河水泛滥,战事不断,土地碱化,收不敷出,食不果腹,内黄 李新张乡民及方圆数百里的群众纷纷外出逃难,致使内黄李新张年画从唐代始创到道光年 间所存资料遗失怡尽。清道光六年,内黄李新张年画一个李姓艺人,从天津逃荒回来,他 将本地年画与天津年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内黄李新张年画工艺。并将手艺 传给族人。民国初期,内黄李新张年画由于受战乱的影响,没有大的发展。抗日、解放战 争期间,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安排,内黄李新张年 画以抗日、反内战和劳苦大众为题材,创作、印制了很多年画佳品,如参军图、劳动画、 新年劳军等。新中国成立后,内黄李新张年画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面前,得到了迅猛发 展。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李新张年画将改革开放融入创新题材,使年画发展达到鼎盛 时期。前些年冯骥才先生还将滑县慈周寨乡的木版年画介绍出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 同区域的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世代相传。 2、以小见大,生动有趣的民间艺术——皮影是我省传统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又一朵鲜 艳之花。 皮影是用兽皮(水牛皮或驴皮)镂刻成戏剧人物的影人造型,由皮影戏人掌签,借 助幕布和灯光,映出一出出生动感人的戏曲故事,并有伴奏、演唱,所以皮影戏又叫“土 电影”、“灯影戏”。 在皮影表演的传统剧目中,多以熟悉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 诸如《大闹天宫》、《杨门女将》之类的,深受农民们的喜爱,被人们戏称为称“土电影” ,“一口叙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传说皮影起源汉代。据《汉书·外戚传》记载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便命宫人李少翁刻李夫人肖像,置于武 帝帐中,夜晚用灯照射,投影于帐上,栩栩如生,使武帝心情愉悦,解决了思念之情,由 此演变成为影子戏.流传到民间街头巷尾,村落庭院。 皮影,在我国真正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市), 就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每年农历的元宵灯节,北宋京城在大街小巷都设置“小影戏棚 子”。观者扶老携幼,人山人海。公元 1127 年,北宋败于金兵,京城迁往浙江临安(今杭 州),一大批影戏艺人被迫随王室南逃,在南方各省扎根落户,形成了南方各省的地方风格。 金兵占领汴梁(开封市)后,有史可查的是曾把各种民间艺人,强制押运到北方,其中也 包括一批影戏艺人。宋人徐梦莘写的一本《三朝会盟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靖康二年 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侯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杂剧、说话(评书)、 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 押赴军前。”由于金、元、明、清均建都于北方,部分影戏艺人及其后裔和分支,在我国 北方各省扎根,并逐渐形成北方各省的地方特征。如河北的滦州,河南的罗山、新县、桐 柏、灵宝,京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河南省以往除罗山、灵宝、桐柏、新 县等地外,还有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 等地,均有影戏艺人的组织。冬闲时,他们活跃在山乡僻野、深山老林,活跃了农村的文 化生活,但目前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豫西的灵宝,南阳地区的桐柏和信阳地区的罗山、新 县等少数几个县了。 3、其实民间艺术之美,在于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及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淮阳 “泥狗狗”和浚县“泥咕咕”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传承着民间泥塑的艺术。 淮阳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古称陈州,传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就在城北,史称“太昊 陵”又叫“人祖庙”。在此广泛流传着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昊陵有隆重的祭祀“人祖”庙会。太昊陵“人祖”庙会 上最引人瞩目且必不可少的民俗文物“泥狗狗”泥塑玩具,形象夸张、怪异,色彩强烈, 充满了虚幻和神秘感。“泥狗狗”泥塑玩具题材广泛,品类众多。九头鸟、人头狗、人面 兽、人祖猴、四不象及虎、狮、熊、龟等飞鸟走兽,无所不有,品类多达两千余种。在传 统的娱乐活动、交流贸易中,泥玩具就成了庙会主要的卖品。“泥狗狗”以当地粘土为料, 大多为手塑,从泥胎到彩绘均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形色浑然一体。泥玩作为“泥哨”供人 玩赏,可以吹响,音同鸟鸣。众多斋公、香客视“泥狗狗”泥塑玩具为充满灵性的“神怪 之物”,用于保佑祝福,求吉纳瑞。在淮阳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泥狗狗”泥塑玩 具的美丽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淮阳地域连年大旱无雨,百姓心急,无心去朝香祭祖。忽 然一天,狂风大作,阴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被雷电惊醒,从门缝、窗台向外看, 只见地里黑乎乎的一片,全是“泥狗狗”。 “泥狗狗”在地里来回走动,有的拉梨,有的 执耙,有的撒种。第二天,人们跑到地里一看,墒气十足,地被翻犁一新,禾苗都长出了 尖尖。于是,人们欢呼跳跃,前往太昊陵敬香祭拜。从此,人祖庙的香火越来越旺盛。淮 阳人崇拜狗、敬重狗,把狗视为“图腾神”。淮阳“泥狗狗”继承了中国古代“五行”思 想,运用红、黄、青、白、黑五种传统颜色,黑色为底,再绘上其它四色,不做大面积的 描绘,只用各种“点”“线”作为符号,点面自由奔放,既古朴、厚重,又对比鲜明。 “泥狗狗”玩具多取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与伏羲、女娲有关的如:在汉代画像石中伏羲 手捧太阳,中间有一只金鸟,而淮阳的“泥狗狗”则有许多类似金鸟的泥玩具,像猴头雁, 泥雁等背上有圆形而发光的太阳纹;女娲手捧月亮,中间有一蟾蜍,而淮阳的“泥狗狗” 又有许多与蟾蜍相似的青蛙玩具。人面猴,猫拉猴,草帽老虎,甩尾年鱼都有一种神秘感。 淮阳泥玩具以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审美特征展现了民间美术的美。 河南浚县也流传着与淮阳“泥狗狗”相似的泥玩“泥咕咕”。浚县地处河南省黄河北 的鹤壁市以西,周围皆为平原,唯有两座不高的山峰拔地而起,东西呼唤,相传为瓦岗寨 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多次交战的战场,至今还有表现骑马打仗的兵将泥塑玩具,其战马形象 个性鲜明,其颈部经夸张显得宽大而有力,甚至比身体大出一两倍,马的动作仰首嘶鸣, 气势非凡,以表现马的雄壮有力。骑马的人更近似武士,另有一种传统的“武人”泥玩具, 多表现《西游记》中的唐僧、孙猴、猪八戒,《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及《水浒传》 人物,传统题材中还有独角兽,避邪,狮子,许多老艺人还作了大量现实生活玩具,色彩 鲜艳,其中的毛头狮子非常可爱,生动,狮头可以摇动,与身体之间有弹簧连接,接头部 位有绒毛装饰,既遮盖了内部机关,又起到了点缀作用。整体以黑为底色的彩绘,设计统 一,完整。飞鸟形象也较为多见,尤其鸽子与斑鸠的造型更为突出,有的昂首鸣叫,有的 展翅欲飞,“泥咕咕”同样以黑色为底饰以彩绘,胸前,背后多以花卉图案为主,有平涂 与渲染技法,色彩以玫瑰红、翠绿、中黄、白为主,装饰性极强,画工精细,有别于淮阳 鸟兽图案的粗犷与神秘,但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泥胎,不加烧制,都是黑底饰以彩绘。形 成了民间美术作品的泥土气质。如果说淮阳“泥狗狗”泥玩原始化、图腾化、神秘化,那 么浚县“泥咕咕”则更世俗化、生活化、娱乐化,如果淮阳“泥狗狗”是与神灵的对话, 浚县泥玩则是人与人、人与动物的交谈,神灵也好,生灵也罢,在其中反映的生活气息却 是生动、鲜活的,既有对先人的怀念与憧憬,又有对现实社会的热爱和满足,也是精神生 活的寄托。 4、有“南阳翡翠”之美称的河南南阳玉雕,以其硬度高,光泽好,质地细腻,透明度 强而著称。产于南阳独山而得名南阳独山玉。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湖北绿松石一起 成为中国四大名玉。南阳玉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开始开采、 雕刻玉石了,玉文化开始萌芽并初步繁荣起来。到汉代,南阳玉已被大量开采并雕琢,盛 况可观,有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区,一街两行,作坊林立,琢玉之声不绝于耳。至少 在西汉时期,南阳玉雕就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独山脚下至今仍留有汉代“玉街寺”的遗 址。 唐宋以后,南阳玉雕逐步由原来单纯作为贡品供达官贵人观赏享用发展成为既有装饰品, 又有生活使用器皿。明清时期,南阳玉雕已十分丰富。明代国宝“一捧雪”玉杯,即用上 等南阳独玉雕成,色泽为白色略透淡绿。“一捧雪”玉杯斟酒后,波光粼粼,如冰似雪, 故名“一捧雪”。清后期,南阳玉雕已形成大行业,独玉开发利用备受重视,久负盛名的 南阳玉雕业吸引大量的业内外人士,使独玉为更多人所了解、欣赏、接受。南阳独玉有赤、 橙、黄、绿、青、蓝、紫等 70 多个天然调配色彩类型,单色独玉不多,通常都是 2 到 3 种 以上颜色组成的多色玉,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人曰:“玉宝石”。 南阳独玉雕刻产品按人物、花鸟、走兽等分为四大类。人物造型取材于神话传说,古代 戏曲故事。花鸟有百鸟朝凤、喜鹊闹梅、凤凰牡丹等 23 种。走兽有狮、象、虎、牛等 16 种。雕刻按技法不同分为花活、素活两大类。花活如飞禽走兽、仕女人物等,雕技精湛, 刀法复杂,寓意深刻。素活如戒指、手镯、耳环等。经历代玉雕艺人潜心研究,逐步形成 “花活以技巧取奇,素活一得色显贵”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南阳玉 雕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汉宋、元后继晚清,盛在当今。南阳独玉艺人以独玉色彩丰富、浓 淡兼备、鲜素一体的特点,严谨布局,巧用俏色,雕刻精细,使作品气势宏大、妙趣天成, 让赏者拍案叫绝。从西汉独山脚下的“玉街寺”到现在的中州玉雕名镇“石佛寺”,历经 千年兴盛不衰的玉雕产业,形成了浓郁、博大精深的南阳玉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代 代相传、层出不穷的技艺高超的南阳玉雕大师。 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代代相传的南阳玉雕大师,发挥个自特长、聪明才智,雕 刻出许许多多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艺术精品,彰显出南阳宝玉的价值。如今南阳宝玉已 享誉海内外,被众多喜爱宝玉的人所接受。 5、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瓷中名贵的钧瓷却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神垕镇地处 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 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与汝、官、哥、定诸窑并 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是诸窑之冠。 钧瓷的名贵还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 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钧瓷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 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 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 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 钧瓷窑变之妙。 钧 瓷 始 于 唐 , 盛 于 宋 。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 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迄 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 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 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 先声。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 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 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 钧瓷复苏。到光绪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 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自 唐 宋 以 来 , 历 代 皇 室 都 把 钧 瓷 列 为 皇 家 贡 品 , 并 御 封 为 “神 钧 宝 瓷 ”、 “奇 珍 异 宝 ” 、 “精 妙 绝 品 ”, 直 到 清 朝 才 传 入 民 间 。 民间自古就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 玉胜似玉 ” “黄金有价钧无价”尊贵名声。钧 瓷 的 名 贵 还 在 于 烧制工艺的复杂、高难 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一 件 钧 瓷 从 采 料 、 粉 碎 到 设 计 、 注 浆 、 修 刻 、 对 接 、 定 型 、 上 釉 、 煅 烧 等 等 , 须 经 72 道 工 序 。 浇 制 的 难 度 之 大 , 有 “十 窑 九 不 成 ”之 说 。 加上 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 中有 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更是罕见。因而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 36 件,禁止民间收藏,所 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非常稀少。由 于 钧 瓷 端 庄 文 雅 的 造 型 , 绚 丽 万 变 的 釉 色 , 奇 异 奥 妙 的 纹 路 , 窑 变 神 异 的 图 案 , 使 其 在 千 余 年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始 终 闪 耀 着 绚 丽 夺 目 的 光 彩 , 为 世 人 所 青 睐 , 成 了 人 们 珍 贵 的 观 赏 品 和 收 藏 品 。 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 有收藏,但为数也寥寥无几。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之 后 , 钧 瓷 作 为 商 品 出 口 。 国 家 邮 政 局 还 发 行 《 中 国 陶 瓷 ——钧 窑 瓷 器 》 特 种 邮 票 。 这 套 邮 票 不 但 在 国 内 发 行 , 而 且 也 向 海 外 发 行 。 小 小 邮 票 成 了 钧 瓷 走 向 世 界 的 载 体 和 见 证 , 由 此 更 加 肯 定 了 钧 瓷 的 历 史 地 位 和 艺 术 成 就 。 河南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工艺名家与工艺精品不胜枚举。当你真正走近并了解了民间 美术,你会发觉民间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足以和正统的艺术门类相媲美。艺到深处自儒雅。 河南民间美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许多民间美术作品是百姓日常生活最直接、最通俗的 “语言”交流。刺绣、箭纸、塑花和编织演绎了淳朴善良的中原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雕刻、泥塑赋予民间美术深刻的文化内涵。皮影、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区域民俗、民风丰 富了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河南民间美术朴素、豪放,俏丽多姿。神祀祭拜、四时节令、 婚丧嫁娶、物象装饰等都离不开民间美术。一缕绣线、一捧面团、一把剪刀、一张彩纸, 早已成为中原人民寄托情感、美化生活、传达理想、憧憬未来的主要方式而融入到现实生 活当中。近年来更多的民间工艺家和工艺品开始走出河南,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他们巧 夺天工的精湛技艺,使河南悠久的民间美术不断开拓和发展。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与厚重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存续了将要失传的手艺,扩大了民间工艺品的传播,但不少民间美术还存在粗制滥造、残 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还仍然植根于村落之中,延续口口相传的“家训”。没有文字记载, 也无法用文字来描述。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民间瑰宝,急待挽救、保护与发掘。河 南民间美术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保护与发掘民间美术中,河南漯河 又发现了具有 150 多年历史已经传承了 5 代的剪纸艺术。在濮阳发现了一批行将消失的民 间美术聂家纸扎、水牛陈神像年画、仓颉庙石雕等等,这些新发现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 唤起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对保护和发展民间传统美术创作也具有重大的 意义。河南民间美术家底丰厚,未知永远大于已知。 参考书目: 1、 郭珂;著《美与时代》2008 年 12 期 2、 毛本华著《河南民间玩具》,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 3、 刘明毅译《艺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4、 河南民间美术中的黑底泥玩 刘明毅译《艺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5、 胡俊涛 《民间美术生存》 《作家》2009 年 24 期 6、 赵农 《民间手工艺的生态现状》 文艺研究 2003 年 0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