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装史(文字-全).ppt
( 2) 领悟精神内涵 表达什么样的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在形式上是怎样表现的 钱穆 “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 成的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是其内容。 ” 在历史演变当中,寻出其动向与趋势,就可看出历史传统。 3. 中国服装史的研究现状 沈从文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周锡保 《 中国古代服饰史 》 研究的角度 史料与史实 舆服志 仪卫志等从文字角度来研究 铜、玉、砖、石、木、漆、刻画,壁画、墓俑等实物。 第二节 服饰文化 1.中国文化特质 ▲大陆性的民族文化 ▲农业社会文化 以农著称,以农立国 民族心理:稳地、保守、务实 文化同化力量,使得中国文化得于延续和保存,对中国服装史有很大的影响,经过历史的演变,保存 了特有的 “上衣下裳,衣裳连属 ”的形制。 ▲宗法文化 以宗法文化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对中国古代服饰影响最大 父系家长制为中心,表现在 对血缘的高度重视 对祖先的顶礼膜拜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西方文化特质 海洋性民族文化:激进、勇猛、力的崇拜、感情奔放 游牧性民族文化:流动、多变 哲学文化 中:精神、感性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立足于情态,追求意境,写 意的艺术风格 西:理性文化,立足于物态,写实的艺术风格,科学的透视、比例 三、最初的服装形制 《 五经要义 》 “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 知蔽后。 ” 《 易 .系辞下 》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服饰 (公元前 21世纪 —— 前 771年) 一、历史背景 夏 第一个王朝 商 中国文明史的重要阶段 西周 前 11世纪 周武王伐纣,建立 西 周,直至前 771年 二、服饰 1.上衣下裳 最初的形制 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 上衣 “上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 用也 ” 下裳 即常,裙子 保护下体的服装 蔽前、蔽后发展为裙子,表示不 忘古人之意,蔽前过渡为 “韨 ” 形制: 服色: “上玄下黄 ” “玄衣黄裳 ” 2.深衣 深衣始创于周,男女皆服 形制: 深衣五法:规 矩 绳 权 衡 《 礼记 》《 深衣篇 》 3.冕服 祭祀的服饰 由冕冠、冕服、佩饰组成 冕冠 冕延 冕旒 冕缜 眈 冕服 十二章纹 “俯察天地间万象,择而用之 4.服色 正色:五色 间色: 三、配饰 1.发饰:中国古代发饰可分为三种 披发、结发、辫发 2.冠: “士冠,庶人巾 ” 3.履:皮,革,丝履 舄( xi)最上等的鞋子,天子赤舄 4.玉佩: 一、历史背景 东周 分为春秋、战 国 • 二、胡服制 • 赵国 赵武灵王 • 1.废去上衣下裳,改下裳而着裤。 后 称裤褶(短衣)服 • 2.变履舄而着靴 • 3.冠改用貂皮冠 • 4.腰带 带钩 第四节 秦汉服饰 ( B.C.221—A.D.220 ) 一、历史背景 四百年时间 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巩固发展上升期 秦 13年统治 始建中央集权官僚君主制,推行 “书同文、 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 ” 充分显示儒家思想以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统治作用 对后世封建社会服装的发展、成熟产生了重大作用 “汉承秦后,多因其旧 ”,实则形秦神楚 汉文化充满气势、活力、力量 2.裈 裤子,有裆,无裆 三、配饰 1.冠 是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 冕冠 皮弁,鹿皮,武官用, 进贤冠 有梁,表官阶的大小 3.袍,有里有表 4.单衣,有表无里 5.襦裙 2.佩绶制度,是汉代服饰的又一特点,贵族 除佩挂刀剑之外,还有佩挂组绶的礼俗, “组 ”用丝带编成的饰物,可用于系腰。 “绶 ”官印上的条带。 可知官阶大小,等级的标志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服饰 ( A.D.220____A.D.589) 一、历史背景 三百多年,动荡混乱 东汉末年 黄巾起义 魏蜀吴 三足鼎立 西晋 短暂统一 东晋 南北朝 中原的混乱和中央集权的衰落,为少数民族提供了 生存空间。 北方五胡,江左山越,西南诸夷与汉民族交融,空 前未有 二、服制 1.裤褶服 褶,上衣。 裤,大口裤。 膝湾处用长带系扎,外面还可穿两裆 。 2.两裆, ‘其一当胸,其一当背 ’, 长至臀下,质以布帛,肩部用 皮质搭襻连缀,腰部系皮带。 衣长至臀。 3.袍、单衣, 宽博,衣长至膝、至足,腰系大带。 宽衣博带,飘忽欲仙 4.襦裙 袖口广,用围裳束腰,对襟,细腰宽衣,间色 裙,穿着以南朝妇女为多 “纤腰曳广袖,半额画长眉 ” 三、配饰 1.白纱冠 2.笼冠,以白为贵,黑 色次之 3.女子发髻 灵蛇髻 4. 头饰 第六节 隋唐服饰 589年 ---907年 一、历史背景 隋 大唐盛世的开啼之声 唐 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峰期 中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 音乐 “秦王破阵 ”“霓裳羽衣 ” 诗歌 李泽厚 “唐朝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 ,和执著。一种丰满的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 在盛唐文化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 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 二、服制 1。男子服饰 胡服 西域少数民族 形制 头戴锦绣浑脱帽 身穿翻领窄袖袍 条纹小口裤 透气软锦靴 特点:唐流行 男女皆用 袒露奔放 图案面料柔和外来元素,胡风盛行 魏晋玄学对服饰的影响 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逐渐传 播的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 追求 “精神、格调和风貌 ”的体现,宽衣博带 ,而且出现袒胸露腹,放浪不羁的流俗。 崇尚虚无,蔑视法理 2.圆领袍衫 形制: 深衣类,圆领、 右衽、 窄袖、 有夹单之别, 衣 长至足、 有横栏襕装饰、侧面有开衩。 戴幞头,下蹬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 服色一般人为白色,官宦则以品级的尊贵有紫色 ,绯色,绿色等,唐代主要以颜色来区别等级。 女子服饰 分早期、晚期风格 初唐、中唐为早期风格 中唐、晚唐至五代为晚期风格 早期风格 窄袖襦衫长裙 ,隋、初唐时期女子主要服饰。 上穿窄袖襦衫,下着长裙,在襦衫上穿 半臂 ,肩披长巾,腰线 多为高腰乳上。 晚期服饰 宽袖襦衫 : 高腰掩乳 ,四尺广袖 披帛 披绕在肩背上,多为清薄纱罗制成,印花或加泥金绘 画,最初短阔,后来狭长,轻盈飘逸之态 三、配饰 1。面饰 额黄妆 面靥妆 华钿妆 2。头饰 幂篱 大幅方巾 多用轻薄而透 明的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降蔽全 身,防 “途路窃之 ” 帷帽 后代替幂篱 ,周围垂下 透明的纱绢 3。发式 4。男子的冠 幞头 5。履制 翘头履 锦丝靴 第七节 宋代服饰 ( 960——1271 ) 一、历史背景 宋立国 300多年,宋太祖 “陈桥兵变 ” “杯酒释兵权 ”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 ,朱熹 把 “天理 ”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 “存天理,灭人欲 ”尊 守 “三纲五常 ”的封建道德规范。 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 宋瓷 宋建筑 宋徽宗瘦金体 宋服饰 第七节 宋代服饰 ( 960——1271 ) 一、历史背景 宋立国 300多年,宋太祖 “陈桥 兵变 ” “杯酒释兵权 ”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 ,朱熹 把 “天理 ”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 , “存天理,灭人欲 ”尊守 “三纲五常 ”的封建道德规范。 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 然、平淡的意境。 宋瓷 宋建筑 宋徽宗瘦金体 宋服饰 交领大袖宽身袍衫、东坡巾 2。女子服饰 宋代贵族妇女:宽衣大袖,长裙,头梳 高髻,华丽,和晚唐、五代穿着基本相似 。 便装时兴瘦、细、长 服色打破唐代以来红,紫,青,绿为主 的习惯,而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 白、银灰、陈香色为主。 图案改唐代团花为折枝花,更为生动。 缠足开始于五代,流行于北宋。 衫: 直襟,交领,袖口窄,腰身细, 下摆有较长开气。大多用罗、纱 、绫、缣做成,轻如烟雾。 裙: 宋代妇女以上衣下裙为常服。 石榴裙,罗裙,百褶裙:多幅 细裥褶 三、配饰 1。男子的冠 唐代 软角幞头 宋代 展角幞头 花角幞头 东坡巾 2。女子发形 高髻,使身体比例在视觉上拉长, “门前一 尺春风髻 ” 包髻,绢帛多做成花的形状,自然束于头 上,似浮云。 第八节 辽金元服饰 ( 907——1368 ) 一、历史背景 辽 契丹族;金 女真族,与两宋并存的政权。 元 蒙古族,忽必烈 1271年建立元朝, 1276年 灭南宋,统一元王朝,结束了从五代到南 宋三百多年多政权并立的局面,至 1368年 亡于明。 本民族的服饰与汉族的服饰长期交流发展 马可波罗 元山水画 倪云林 二、辽服饰 契丹与汉族服饰的融合 1。圆领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袍长至膝下,缺胯 袍, 下着裤,足着靴,腰间束带。 2。髡发,男子的发式,将顶发剃去,四周垂发。 三、元服饰 蒙古族, “蒙古族的祖先是苍色的狼和白色的鹿 ” 崇尚白、青、赫色。白为结,青为天。 元青花瓷 1。质孙服 也称: 一色衣,辫线袄子。与深衣相似。 衣袖紧窄, 衣长至膝下,交领,立领。下穿小口裤。 腰部有很多辫线,用拧丝金线,又用红紫帛捻成线。 下裳有细褶,形如现在的百褶裙。 2。袍 汉人称为 “团衫 ”,袍身宽大,右衽交领,袖 口有大、小。 妇女服装严格的等级制度,卑尊贵贱区别明 显,平民不许使色彩,只准用褐色。所以褐色特别 多,砖褐、艾褐,鹰背褐、藕丝褐、檀褐、鼠毛褐 、枯竹褐。。。 3。配饰 婆焦妆,形状为耳旁分结辫鬟,垂至肩上,额中 有一撮散发。冬帽夏笠。 六角棱篱,形如倒扣的花盆,顶上饰红缨装饰, 多为毡料制成。 姑姑冠,蒙古族妇女的冠,姑姑蒙语对冠的总称 。竹篾桦皮为骨架,形如大而高的细花瓶。 第九节 明代服饰 (公元 1368- 1644) 一、历史背景 禁胡服、胡语、胡姓(指蒙古族的服饰、语言) 服饰上采周汉、下取唐宋 资本主义萌芽 1601年,苏州纺织工人 “浮食寄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 市民文化特征 • 直身袍: • 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 间中缝直通到底。明初儒生都 穿蓝色四周镶黑宽边的置身袍 ,时人也称蓝袍。 二、服制 1。男子服饰 盘领袍服、补子、幞头 明代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 绣禽,武官绣兽。 2.女子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饰,大多仿自宋,恢复了汉 族的习俗。主要有衫、袄、褙子、霞披、 比甲及裙子等。 褙子:同宋,对襟,大袖为贵族 妇女用 ,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用 比甲: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本为元制。 霞披:像两条彩练,披挂在胸前,下坠一 颗金玉坠子。 裙:明女装风格修长、窈窕。明代 女装仅上衣下裙的长短,装饰就有很多花 样。 三、配饰 1.男子的冠 乌纱帽,黑色纱制,前低后高 六合统一帽,瓜皮帽 四方平定巾 2.女子的头饰 凤冠,金属丝为胎,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 礼冠,皇后的凤冠缀九龙四凤。一般命妇不缀龙凤,仅 缀花钗。 • 第十节 清代服饰 ( 1644- 1911 ) 一、历史背景 满族,努尔哈赤。 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 顺治帝开始,至辛亥革命结束,共历 267年。 “康乾盛世 ” 清代文化与繁缛风格 清总结明亡的原因。强硬措施,等级制, 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成为 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 明市民文化,变为感伤主义弥漫。 清代服饰的改制 剃发令 妥协, “十从十不从 ”3.吉祥图案 丝绸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4.龙纹 先秦(粗犷的爬虫类)-秦汉(兽形,约为 虎形)-唐宋(蛇纹)-明完备(牛头、虾 眼、鱼尾、鹰爪、狮鼻、蛇身、猫耳) 二、服制 男子服饰 1.箭袍:箭袖,马蹄袖;门襟,用纽扣,门 襟有变化。窄袖紧身,便于骑射。右衽,大 襟,圆领,两侧开衩,行袍为骑射时所用, 右下襟短一尺, “缺襟袍 ” 2.马褂: 长袍之外长及脐的一种短褂,长不过腹,袖仅 掩肘,便于骑马,故称 “马褂 ”。开始于兵营,后流 行广泛。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 3.马甲:似马褂无袖。 4.领衣,披肩: 女子服饰 旗袍:旗人穿的袍,初期宽大, 直腰身,以后腰身渐收。领托, 袖端,衣裾镶嵌各色边缘。 汉式女服 袄衫,明制,大襟,对襟 。清后期,衣袖宽大, “三 镶三滚 ” 裙, “百裥裙 ”,也称 “马面 裙 ” ★ 筒形 连衣裙( tunic 丘尼克): 和体的连体衣 ,初期较短,有的系在左 肩,有的用皮带吊着,变 化的形式较多。 西方服装史 第一章 古代服装 第一节 古埃及服饰 一、历史背景 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非洲的北部。 从公元前 30世纪--公元前 3世纪被希腊征服,近 3000年的历史。 分为三个时期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 30世纪--公元前 22世纪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 21世纪--公元前 18世纪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 16世纪--公元前 11世纪 王朝衰退期:公元前 10世纪--公元前 3世纪 宗教崇拜,主要为太阳和尼罗河。 来世观 二、服饰 1.男子服饰 ★ 胯裙( loin cloth克 罗斯): 简洁、窄小, 用一块布围在腰部。从 平民到国王都用。以后 ,长度加长,有细褶, 到新王国时期,逐渐演 化为内衣。亚麻做成。 ★ 宽大贯头衣( karasilis卡拉西里斯): 在新王国时 期出现,相当于衣长两倍的布前后对折,中间开洞 ,在外面系长带状布。 2.女子服饰 绳衣:舞女或女奴 胯裙:女奴用,比 男子的长 。 •筒形贯头衣: 与男子基本相同 ,只是较长,腰身高,紧身, 表现女性身体曲线。 •卷衣( drapery 多莱帕里) : 新王国时期,用矩形的布缠绕 。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古罗马时 代。 三、佩饰 1.假发: 气候炎热,清洁卫生,剃须,修面,光头上带假发。带假胡须。体现 尊严与权威。蓝色为多。 最初较短,比头发稍长,以后加长,新王国时期,缠头布裹在假发上 。 2.王冠: 一般用毡子和金属作成高筒状。装饰有鹰或毒蛇。 3.项圈: 彩色釉陶片、金片 、贝壳、珍珠等。装饰、凉爽的作用。 4.鞋 用麻等植物纤维或皮革编成。国王拥有金子做的鞋。 古代西亚服饰 • 亚洲的西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 • 公元前 30世纪,苏美尔人、亚述人建立很多 奴隶制小国。 • 公元前 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莫拉比 建立统一集权的奴隶制王国。 • 公元前 8世纪,亚述帝国称霸。 • 公元前 5世纪 ,波斯帝国兴起,建立横跨亚、 非、欧的大帝国。公元前 3世 纪被希腊所 灭。 • 不断的战争,文化纷杂。 • 古埃及文化 静 封闭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躁动 热烈 余韵不长 二、西亚的男装 1.苏美尔人的男装 有流苏的裙子 (卡吾那凯斯 ): 上身赤裸,下 身传着有流苏的裙子,下层人在裙摆处有流苏 ,上层人整个衣料都有流苏,可能是带毛的羊 皮。 有时在肩上披一块有流苏的披肩。 2.亚述人的男装 筒形连衣裙(丘尼可), 在彩釉砖饰或浮雕上有刻画 。羊毛织物,厚重(古埃及的轻快),下摆处有流苏装 饰。装饰的多少区分地位的高低。地位高的人,在丘尼 克上系宽腰带。 披肩, 披在丘尼可之外,有绶带形,围裙形,包起 左臂的卷衣形 3.波斯人的男装 宽袍, 与古埃及的相似,长方型的布, 对折,中间挖洞,对折后流出伸手的口 ,两侧缝合,腰部系细带,两侧提起, 袖部形成自然的褶。 在西方服装史中的地位体现之处。 裤子, “窄衣 ”文化,寒冷的高原,紧 身合体,分成几片,缝合 二、服饰 1.爱琴文明时期 男装 胯裙 色彩明快艳丽,装饰丰富 ,在下摆有流苏。 第三节 古希腊服饰 一、历史背景 古代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分为两个文明时代 爱琴文明 B.C.2000-- B.C.1000,早期文化, 主要以克里特岛为中心,以迈锡尼和特洛伊为两 翼展开。 希腊文明 B.C.1000 -- B.C.146,古希腊本土文 化, 文化特点: “美在于和谐 ”“静穆 ”“节制 ” 体育运动,户外活动 奴隶制上的民主制 希腊神话 女装: 吊钟形衣裙: 合体缝合,乳房全部露出,前 胸大 u形开口,塔裙。系宽腰 带,细腰,丰臀。 2.希腊本土文明 多利亚式长衣(希顿) 男女共用,长方形的毛织布,长约 180cm,宽 身长的 1.5倍 肩部用大别针固定,翻折下一定的长度。毛织 物,悬锤褶饰。 颜色,绿,金,茶,白等色,用天然植物染料 。 爱奥尼亚式长衣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记载:女人口角时,别针伤人,用安 全别针替代。从肩到臂用近 10个别针固定。 两者的区别 小斗篷 3.发饰 女子头发要梳起来,用缎带,头绳,发环固定,有花 纹装饰。静穆美。 4.鞋履 一般赤脚,有时穿凉鞋。皮带编制。 2.筒形内衣(丘尼卡): 相当于古希腊的希顿。长 方形布, 留出伸头的领口和伸两臂的袖口。 3.面料: 羊毛布 哔叽 亚麻布 丝绸 紫色 白色 纯色 洗涤 干洗 第四节 古罗马服饰 一、历史背景 亚平宁半岛 公元前 5世纪--公元前 3世纪,罗马建立奴隶制 共和国,统一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 27年,奥古斯塔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至公元 2世纪,强大的鼎盛时期,地中海成为内 陆湖。 公元 3世纪,奴隶制转入封建制,古典艺术风格逐 渐被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所代替,分裂为东罗马 帝国(拜占庭)和西罗马帝国。 公元 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日尔曼人入侵灭亡。东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直延续到公元 15世 纪,在整个中世纪举足轻重。 文化传承 承上启下 享乐 面包加马戏 二、服饰 1.宽松外袍(托加): 古罗马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服装, 用长约为身长的 3倍,宽为身长的 椭圆形布,缠绕的卷衣。 从左脚--左臂--背后--右 臂下--前胸--再次覆盖左臂- -后背。 后期,更繁复杂乱,包头。量感 ,帝国意识的表现。 4.纹样: 忍冬纹,回纹,卷叶纹等。 5.古希腊服饰与古罗马的对比 相同: 都是衣褶装饰 古罗马是古希腊的继承 不经过裁剪,披挂,文明的体现 不同: 古希腊是系扎形,古罗马是缠绕形 风格差异大,古希腊 轻快、自然、流畅,人体 美 古罗马 繁复、沉重, 地位,身份象征 意识形态的差异,罗马体现帝国意识,横向扩 张,表 面空间的感觉,追求量感。 第一节 拜占庭时代服装 一、历史背景 君士坦丁堡,交通要冲、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地。 “奢侈品的大作坊 ” 公元 5世纪时,将对外保密的蚕卵偷运到君士坦丁堡据,生丝的 生产在当地兴起,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织物的特色是绚丽丰富的色彩(与古代色调单纯的织物相比) 服装初期基本延用罗马帝国末期 受基督教的影响 表现的重 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上 东方色彩 否定人的 存在的宗教性 包藏、遮掩身体 第二章 中世纪服装 历史背景 公元四世纪,罗马分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东迁至拜占庭,西 罗马 帝国被入侵的日尔曼人所灭。东罗马帝国,延续了一千年时间( 5世 纪--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王国于 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基督 教的中心城市转而成为伊斯兰教的中心城市之一,改称为 “伊斯坦布尔 ”。 分为三个时期 5- 10世纪,拜占庭时期、 11- 12世纪罗马式时期、 13- 15世纪哥特式 时期 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集古罗马文化、古代近东文化、基督教文化于一体的拜占庭文化。 古代文明中,多神教,基督教是一神教。 禁欲主义道德观 以神为中心,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中。 二、服装 1.长袍: 达尔玛提卡 由丘 尼卡演变而来的贯头衣。 初期,从肩到下 摆两条红紫色的装饰条。 4世纪以后,女子胸部 多余的量被裁掉,袖口 变宽,男子袖子显著变 窄,向活动性方向转化 。衣服合体的第一步, 暗示脱离了古代,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 2.披缠布: 帕留姆和罗 鲁姆 。 缠绕,宽 30cm左右,垂在前面 的部分叠成 2、 3层 罗鲁姆,宽 20cm的带状装饰物。 二、罗马式时代的服装 男女同形 鲜兹和布里奥: 筒形丘尼克式衣服。鲜兹,白 色麻织物的内衣,窄长的紧身袖子,领口、袖口刺 绣滚边缘饰。 布里奥,外衣衣长至膝,比鲜兹短。 • 3.斗蓬: • 帕鲁达门托姆, 毛织物 ,丝织物,右肩有宝石 制成的饰针固定,在胸 前有四边形的装饰布, 表示权贵,金色的底子 上,红线刺绣,绿色鸟 纹。 第二节 罗马式时代的服装 一、历史背景 罗马式是日尔曼人,在罗马文化、拜 占庭文化、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影响下,形 成的南北、东西文化的混合物。 建筑 ,半园形拱顶,十字交叉拱顶,厚实的墙 壁,小窗户。 十字军东征,经济的扩张,在宗教的掩 饰下(夺回耶路撒冷),向地中海东岸国 家的战争,历时两个世纪。 东方的珍宝、布匹、服装带回西欧, 成为风尚。 12世纪以后的布里奥,开始收腰身,两侧收紧,后面开口,气眼,绳子 手紧。 袖子变化多,喇叭袖,有的特别宽,要打结。 纵向褶的布里奥,为了防寒,外面穿背心样的紧身衣。 腰间带一个小口袋。 第三节、哥特式时代的服装 一、历史背景 13- 15世纪,哥特式,对中世纪建筑的贬称,含 有 “野蛮的 ”意思,线条轻快的尖形拱券,尖塔,修长的立 柱和簇柱,彩色玻璃镶嵌的窗子,升华,天国的神秘的 幻觉。 二 、服装 1.衣服构成上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差的多余部分, 达次,省的形成。裙子,从四周加进三角形布,纵向的 长褶,强调垂直线感觉。 2. 13、 14世纪的服装 科特 男女同形的筒形衣,女装收腰,强调曲线美。 修尔科 筒形外衣,女子把修尔科前摆提起夹在腰带里, 用料华丽,织锦缎,毛皮边饰。 曼特:大斗蓬 包裹的很严实 3. 15世纪的服装 绗缝的紧身衣( 普尔波万 ),胸部有羊毛 或麻的填充物,鼓起来,腰部收细,扣 子,固定,装饰。 长统袜( 肖斯 ),无裆,用绳子,与上衣 相连,过去的裤子变成内裤,穿在里面 。上重下轻。 长裙(科塔尔迪)上轻下重 4.汉宁帽 波兰那鞋 第三章 近世纪服装 从文艺复兴至路易王朝的结束 15世纪中叶至 18世纪末 从艺术风格上分为 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 服装形成建筑般的构筑性和铸型似的硬直性 服装性别的极端分化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服装 一、历史背景 14-- 17世纪,从意大利开始,西欧国家先后发 生了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再生 ( Renaissance),实际上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对政治 、文化的新的需求,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 新的思潮 强调人的尊严,赞美人性 ,人性代替神性。 仁爱、平等的观念,反封建,反神 性。 米开朗基罗 达芬奇 但丁 莎士比亚 二、服装 (一)意大利风格时期 14世纪中 女装 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罗布( robe) ,领口开大,胸口 袒露,一字领、 u形领等; 袖子紧身袖和莲藕 袖子另外接上的 在肩部、肘部有裂口,露出里面白色的衬衣 服装越来越肥大 高底鞋(乔品) 2.轮状皱领 女子服装 3.裙撑 锥形 鼓形 4. 紧身胸衣 面料 金丝绒、天鹅绒、锦缎、丝绸,面 料华丽,对 面料的表现。 二)德意志分格时期 15世纪中 主要特点为裂口装饰 (slash) 普尔波万,内衣领高,有细小的褶饰 外面穿带裙身的夹肯( jerkin) ,肩部加宽 下身在紧身的肖斯外穿短裤(布里齐兹) 有裂 口装饰 在短裤外面有楔形 的布挡住裆部,夸 张 宽檐帽 方头鞋 (三)西班牙分格时期 16世纪是西班牙的时代 1.填充物的使用 填充物的时代 ,肩部、短 裤、袖子,肩部很宽。 袖子,填充,泡泡袖,羊 腿袖,莲藕袖。 第二节 巴罗克时期 历史背景 17世纪,动荡时期,战争。 路易十四,大兴土木建造凡尔赛宫。 这种以男性为中心,强调繁多装饰的服装风格,称为巴罗克风格。 巴罗克一词,意为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 17世纪装饰 过剩的奇异装束。 ( 一)荷兰风时期( 1620- 1650) 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中独立。在服装上对西班牙统治时期的服装进行彻 底的改革。 巴罗克风格主要体现在男装上。三 “L ” 男子服装 造型柔和自然(去掉了填充物),肩部斜度大,领子去掉拉夫领,平铺 在肩上,平翻领和披肩领,外缘有蕾丝。 袖口向上翻折,边缘有蕾丝花边。服装向宽松、实用方向发展。 裤子,比较肥大,一般在膝部上下,裤口边缎带收紧,装饰有蝴蝶结 。 贾斯特克,紧身及膝大衣。 腰身合体,从背缝及两侧收腰,下摆张开,后 背缝下摆处活褶,骑马方便。 19世纪中叶以前 男装的基本造型。 口袋位置底,中心下降,袖口翻折,前襟密集 金缏子扣襻。领系蝴蝶结。 • 女子服装 • 去掉紧身胸衣、和裙撑,变僵硬为柔和, 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 • 袖子仍是女装的装饰的重点,上半截膨大, 肘部收紧。 (二)法国风时期( 1650- 1715) 荷兰渐渐失去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波旁王朝专治下的 法国取而代之。 路易十四 凡尔赛宫 男子服装 普尔波万,衣长、袖子短小,前襟密集的纽扣。里面宽 大柔软的衬衣从腰腹和短袖里露出来。 女子服装 流动的衣褶,缎带,蕾丝,刺 绣,饰扣等装饰在裙子上。 紧身胸衣,装饰很美,可以直 接穿在衬衣的外面,纤腰凸臀 。领口开的深、宽。 至少要穿两条裙 马臀裙 巴洛克时期的配饰 男子假发 女子的高发髻 “芳坦鸠 ” 鞋 第三节 洛可可时期 ( 18世纪) 一、历史背景 洛可可: 18世纪,路易 15时代,资产阶级、贵族 沙龙盛行。 以女装为中心。 洛可可一词,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假山。受中 国的瓷器和园林的影响,用曲线装饰、繁复重叠 ,喜欢用金银、宝石、丝绸等反光性好的材料, 多用嫩绿粉红等娇艳色彩。 二、男子服装 简介、齐整,显示了早期工业社会对设计的影响。向实 用的角度过渡。 前襟下摆,向后身斜裁,穿时敞开,露出背心,领型 为立领或翻领。用领结。 裤子为紧身裤,白绸缎。 三、女子服装 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和用裙撑增大体积的下半身。 裙撑,用亚麻布、鲸须、金属丝做成,呈吊钟状。 中期,花边、缎带花结、蕾丝和繁复的褶裥布满全身。 后期( 80年代), 臀垫代替裙撑 短装上衣,下摆齐腰。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 一、历史背景 1789-- 1825 从法国大革命到王朝复辟前(路易十八) 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古代遗址发现 对古代新的兴趣,称为新古典主义。 对巴罗克、洛可可装饰过剩的反对,建立古典式 的宁静和考古式的精确。 二、男装 抛弃了繁复,向机能方向发展 夹克上衣,内穿背心 长裤 早期的燕尾服 第五章 近代服装 历史背景 1789-- 1914,从法国大革命到一战爆发。 政治上,法国拉锯式的反复变革,社会的镜子的服装 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9世纪,现代文明的黎明期,做着物质上和精神上 的准备。 19世纪, “模仿的世纪 ”,女装真正的现代化要到 1920 年代。 从样式上分为 : 新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 新洛可可时期 巴斯尔时期 S形时期 三、女装 柔美的连衣长裙,薄面料,腰节高 ,胸部更突出,袖子很短。露出丰 腴圆润的玉臂。 夹克式的短外衣 披巾 弥补过予简素,大量用首饰 第二节 浪漫主义时期 1825- 1850年,王朝复辟,长期战争,反对古典主 义,倾向伤感的精神状态,以中世纪文化的复活为理 想。 女装出现幻想色彩的典雅气氛。 一、男装 受女装影响,肩部宽(垫肩),袖山膨,腰身细。 色彩典雅,上衣多用黑色、茶色等深色呢绒。 男士也开始流行紧身胸衣。蝴蝶结有很多系法。 二、女装 腰线回到自然位置,重新用紧身胸衣 裙子膨大 浪漫的领型 夸张的袖型 流行色彩以淡色为主,白色、粉红、淡紫、黄、兰 一、男装 同色同质面料制作的三件套 按用途穿衣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节 新洛可可时期 1850- 1870年,法国第二帝政时期,资本主义经 济迅速发展,对外扩张。 科技,缝纫机, Z字线迹,化学燃料 服装纸样的出售 沃斯高级时装店 复兴上个世纪的洛可可趣味,新洛可可 二、女装 裙撑用马尾衬,下摆越来越大 袖根小,袖口大的宝塔袖 裙子上的襞褶装饰,四段等,用缎带, 与裙子成对比色,鲜艳 女裤,出现,男女同权,阿拉伯风格的灯笼裤 第四节 巴斯尔时期 1870- 189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臀垫重新出现 男装化的女装出现,女装向现代 化进一步迈进 第五节 S形时期 1890- 1914 一战前的 20年,短暂的和平 新艺术运动,对传统造型样式的否定,从历史样式中 解放出来,从大自然中寻求主题,花梗、花蕾、葡萄藤 、昆虫翅膀等,自由流畅的曲线。 比亚兹莱 这时期的女装外形从侧面看也成优美的 S形。 服装中的 S形,用紧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的托起,把 腹部压平,腰勒细,在后面紧贴背部,把臀部表现出来 。 三角形的布夹在布中间 羊腿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