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下篇FRE.ppt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下篇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诊断综合运用 主讲:杨在纲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第二节 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 主症诊断思路 第四节 证候诊断思路 第五节 疾病诊断思路 第一节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一、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病情资料尽可能完整、全面。不完整 或过于简单,则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系统性:指病情资料的条理化。若杂乱无章, 主次不明,则难以下诊断结论。 措施:必须牢固树立整体审察的观念,四诊合 参,不可偏废。还要结合必要的现代医学检查或专 科检查。对病情资料必须进行综合归纳整理,使之 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二、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临床正确诊断的关键。其影响 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因素: 1、医生应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避免先入为主 的主观臆或暗示;实事求是,对病情资料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分级量化尽量准确,不能含混,似是而非。 2、由于受年龄、文 化程度、表达能力、心理因素及神志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病人陈 述病情的准确程度有较大差异,出现不准、不全、不清、隐晦、 夸大等,医生应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弥补。 客观因素:指疾病本身或难以客观表达,或隐藏而难以发现 ,或出现一些假象。采取措施: 1、准确应用各种诊察方法,善 于分清病情的主次,透过现象看本质; 2、合理运用现代医学有 关检查手段,以弥补直观感觉的不足。 三、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大多数情况下,病情资料(症、征、舌、脉等)所提示的 病理意义一致,病机统一,所主病证一致,即所谓 “脉症相应 ” , “舌脉相应 ”, “症舌相符 ”。说明病证不复杂,比较单一,容 易辨证。 然而有的时候,病与症并不一致,其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体现出疾病的复杂性,它反映了疾病过程中的某些特殊规律。 其一、病情复杂。有多种病机同时存在。 其二、病情发展的特殊性,存在因果交替,标本相错,病 情发展不一致。 其三、治疗措施的影响。 应认真诊察,全面掌握病情,熟悉中医学理论,善于分析 思考,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正确从舍,从纷纭复杂的病情中 把握病证的本质。 四、病情资料属性分类 划分原则:病情资料在辨病辨证中的意义(作用) 和性质而定。 (一)、必要性资料 这类资料对病证的诊断是必备的,缺少这类资料就 不能诊断为该病或该证。这类资料一般是该病、证的主 要表现。 例如:咳嗽之于肺咳病;高热之于阳明经证证 ;烦躁之于热扰胸膈证等。 但必要性资料并不是排他性资料,即并非该病证所 独有。 例如上述之咳嗽亦见于哮病、肺痨等病;高热亦 见于温病气分证等各种里实热证;而烦躁亦见于各种热 证,乃热扰心神之表现。 (二)、特征(异)性资料 此类资料对某一病证的诊断具有确定性的 意义,即这种病情资料只见于该病、证,而不 见于其他病、证,但此类资料在该病证中又不 一定必然出现。 例如:便蛔之于蛔虫病;盗汗 之于阴虚;往来寒热之于半表半里证;日晡潮 热之于阳明腑实证等。 另外,特征性资料还包括一些非特异性资 料的有机组合,使该组合对某些病证的诊断具 有特异性。 例如: “ 四大症 ”之于阳明经证;恶 寒发热之于表证等。 (三)、偶见性资料 此类资料在病证中出现率低,可见可不见,诊 断意义不大。 例如:少阳证之心烦、口渴、腹中痛、 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火亢盛证之吐血、 衄血;肺气虚证之畏风易感冒等。 须注意的是,偶见性资料常提示病证病情的转化 ,故不可忽视。 例如:上述心火亢盛见吐衄,乃热迫 血妄行之征;肺气虚见畏风易感冒,为卫外不固之候 ;若胃脘痛见黑便,则示络脉受损;年高者长期干咳 少痰,若见痰血,则有肺癌之可能。 (四)、一般性资料 该资料对任何病证的诊断既非必备,又非特 异,仅具有一般诊断意义。临床所见症状大多属于 一般性资料,单独出现时对任何病证的诊断意义都 不大,即缺乏特异性。而当这些资料组合在一起时 ,就具有诊断意义。 例如:神疲、乏力、头晕、头 胀、不欲食、身困、思睡、口不渴、舌淡红、苔薄 白、脉弦缓或濡缓等。若见神疲、乏力、头晕、少 气、懒言等症组合在一起同时出现时,则提示为气 虚;若神疲、乏力、头晕、头胀、不欲食、身困思 睡、口不渴、脉濡缓等症组合在一起时而同时出现 时,则又为湿证之征。 (五)、否定性资料 这些资料对病证的诊断具有否定性意义,于病证 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 如感冒者若 “无汗 ”,则否定风热 感冒和伤风感冒,一般情况下即为风寒感冒;若感冒 过程中 “不恶寒 ”,则说明已不再是表证;若感冒 “口不 渴 ”,说明不是风热感冒,多为风寒。 可见阴性症状也 是病情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小结: 必要性资料和特异性资料是诊断病证的主 要依据;偶见性资料诊断意义不大,但常可提示病证 转化的可能性;一般性资料具有综合定性的意义;否 定性资料则能为病证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第二节第二节 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一)、类比法 即对比法,通过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对比而明确诊 断的方法。临床只要发现病人的临床表现与我们掌握 的病、证的临床表现或诊断依据(或诊断要点)相符 合,即可诊断为该病、证。 在中医症状的归类或抽象中也常常应用类比法。 如将具有 “动摇 ” 特点的证候,或具有游走性质的,均 归为 “风证 ”。 类比法是一种直接的对应思维主式,迅速而简捷 ,熟练掌握各个病证的临床诊断要点是采用该法的先 决条件。 (二)、归纳法 即归类法,对比较复杂的病情通过归类分析而明 确诊断的思维方法。即将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辨证的 基本要素(如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归类 ,或按病类进行区分,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按辨证的基本要素进行归类实际上是一种病机归 类,如浮肿、尿少、舌胖、苔滑等为水液内停;神疲 、乏力、少气、倦怠、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等为气虚功能减退;而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苔白水 滑,脉沉迟弱等为阳虚温煦失职等等。若患者出现食 少、食后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声低、舌淡 脉弱,前三个症为脾气虚功能减退,后面的症是气虚 ,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可知此证为脾气虚证 ;若该病人为女性,又见月经过多,崩中漏下不止, 则又应辨证为脾不统血证。 面对众多症候,如果遂一进行分析,必将杂乱无 章,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因此该法是分析复杂证候 较好的方法。 (三)、演绎法 对病情进行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层层深入分析 ,直到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 再如,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来推导其病理变化, 也是一种演绎法。 又如,临床上根据某一疾病的常见证型,选择其 中最符合患者病情的证作为诊断,也是一种演绎方法 。 (四)、反证法 即否定法。在辨证中通过否定而确定诊断的方法 。 (五)、模糊判断法 对众多不精确、非特异性的症状信息,进行模糊 的综合评判,从而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例如气虚、 血虚、湿阻等所表现的症状非常多,具有很大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其中的 “眩晕 ”、 “麻木 ”、 “腰酸 ”等 。根据中医相关理论及病证特点,求得近似的结论, 看似不够精确,但由于它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 析后作出的评判,因而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其他辨证思维方法 其他还有诸如预测法,即根据生理病理及病机演 变规律,预测疾病的变化和预测新的证型;试探法, 通过 “诊断性治疗 ”来确诊病证。 二、诊断的思维线索 (一)、以主症为中心的思维线索(抓住重点) 诊法:以主症为中心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有 利于诊法思路条理清楚,病情资料重点突出、主次 分明; 辨证:抓住主症,通过对主症的辨析,可确定 病变位置,提示诊断的大致方向。 (二)、全面分析以保证诊断正确(照顾一般) 综合分析,可经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结合主 症进行分析,对病证作出总体的判断。 (三)、特殊性症常是诊断的关键(掌握特殊) 某些症状对病证诊断具有特殊价值,是诊断的特 异性指标。 第三节第三节 主症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 主症是患者表现的最具有代表性 的主要症状和体征,通过主症可以了解 诊察和辨证的线索,在诊断中具有主导 作用。在围绕主症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 的思维中,通过对主症的辨析,常可确 定病位和病性。 例一: 咳嗽: 1、确定为主症:咳嗽明显,在病人的所有临床 表现中最为突出,病人最感痛苦。 2、咳嗽的辨析:如因受凉而起,病程短,咳声 重浊紧闷,为实;如病程日久,咳声清轻, 为虚。 3、伴随症状:有否咯痰及痰的性状;有否气喘 、胸闷、胸痛、喉痒痛、鼻塞流涕(均为肺 系症状);再次了解全身情说,有无寒热、 汗出、以及饮食、二便,舌象、脉象等的情 况,有关病史等。如此则诊察有序,线索清 楚,不致有重要遗漏,有利于辨证。 黄疸: 1、确定为主症:最易引起病人注意。 2、黄疸的辨析:根据色泽特征,辨其 为阳黄还是阴黄。 3、辨伴随症状:为湿热症状者为阳黄 ;属寒湿症状者为阴黄。 例二: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 1、正确确定主症 主症是患者表现的一个或数个最主要的症状和体 征。主症的正确确定,依赖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熟 练的四诊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细致认真的工作态 度,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断。 2、明确辨别主症 对于已经确定的主症,须通过仔细观察,明确其 真实含义(主要是病位、病性等),以利于鉴别诊断 。 3、详审主症特征 主症的特征包括其确切部位、发生时间、严重程 度、性质、加重或减轻的原因及病变的新久缓急等。 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1、询查伴随症状 主症的伴随症状,在病理上常与主症密切 相关,往往可以进一步提示主症的病因病机。 2、诊察全身其他症 诊察全身其他症状体征,作全面了解,以 免漏诊,遗误病情。临证之初,可参考 “十问歌 ”内容进行。 3、作相关的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作相关的现代医学检查, 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功能检查 。 四、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主症是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中 医传统病名中有很多就是以症状作为 疾病名称的,其条件是这些症状所含 盖的病种较少,用其主症即可代表该 病,如痛经、顿咳、哮、痴呆等。如 一个症状有众多病机,可能在十余种 甚至几十种疾病中出现,则不宜作为 病名。但如能明确主症,围绕主症进 行辨证,即可抓住重点,有利于疾病 的诊断。 五、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辨证即是在深入了解主症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兼症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如起病情况 、发病季节、病变经过、诊治情况等综合分 析,并概括为某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以 “发热 ”为例,根据其特点、兼症、舌 脉象,可以辨其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等 证候的本质。或为风寒表证,或为风热表证 ,或为伤风表证,或为里热炽盛气分证(阳 明经证),或为阳明腑实证,或为营、血分 证,或为阴虚内热,或为气虚发热,或为气 郁发热,或为暑热内郁,或为各脏腑之热。 第四节第四节 证候诊断思路证候诊断思路 一、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 (一)、辨证诸法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八纲辨证:为辨证的纲领,从总体上反映 证候的证候的部位、性质、邪正斗争趋势及类 别。 病性辨证:是八纲寒热虚实辨证的深化 ,病因讨论邪气侵袭为病,与外感病辨证关系 更为密切;气血津液辨证和阴阳虚损辨证主要 分析气血、津液及阴阳等正气失常所表现的变 化,与内伤杂病辨证的关系更为密切。 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卫气 营血、三焦辨证等则是八纲中表里病位 辨证的具体深化,在明确病位的基础上 ,以辨病性为主要内容。其中,脏腑及 经络辨证重点是从 “空间位置 ”上辨别病变 所在的脏腑、经络,主要适用于 “内伤杂 病 ”的辨证;而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 证则主要是从 “时间层次 ”上区分病情的不 同阶段和层次,主要适用于 “外感时病 ”的 辨证。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 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病因辨证六淫辨证阴阳虚损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辨病位为主 辨病性为主 内伤杂病 外 感 时 病 寒 温 湿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邪气侵留 空间位置 时间层次 正气失常 (二)、诸种辨证方法的运用 首先辨其是外感还是内伤,然后用八纲辨证初步 明确其他病位、病性。 内伤杂病:以脏腑辨证为主,结合气血阴阳等具 体内容进行辨证; 外感时病:选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及六 淫(包括疫疬)辨证。感寒为主者用六经辨证;以温 热为主者,选用卫气营血辨证;以湿温为主者选用三 焦辨证。六经辨证中邪入三阴,病及脏腑气血,亦用 于内伤杂病辨证;三焦辨证亦可用作外感温热病邪辨 证的补充,临床亦有用作病位归类方法者。 经络辨证除用于外感、内伤病中,经络循行部位 证候明显时外,主要用于针灸、推拿的诊疗。 二、辨证的统一体系 证是对疾病当前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的病理 概括,从大的方面来看,病因、病势及病性均为疾病 的性质,因此,辨证的中心内容及基本要求是辨病位 和病性,辨明了证候的位置和性质,便抓住了证候的 实质。 (一)、辨病位的内容 辨别病变现阶段的空间位置及时间位置 。临床可根据各个病位的特定表现而加以确定 。 空间病位概念:大的有表、里、半表半 里、上、下,具体的有脏、腑、经络、以及形 体官窍等等。 时间病位概念:六经及卫气营血所括内 容均为时间病位,而随着病程的变化,又有层 次深浅的含义。 (二)、辨病性的内容 证候的性质由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 特点、阴阳的盛衰和邪正斗争的趋势所决 定。有的比较笼统,如阴证、阳证、虚证 、实证等,属于抽象的病性概念;更多的 是具体的病性,如风淫证、痰证、食积证 、气滞证、血瘀证、气虚证、亡阳证、精 亏证、忧思证等等。 每一病性概念都有特定的证候表现, 掌握这些基本临床表现,有利于辨别该证 候的性质。辨病性是辨证中的重要环节。 (三)、规范证名构成 一个规范的证候名称,通常由病位 病性加上一个病理关连词构成,如风寒 (病性)犯(病理连词)肺(病位)证 ,有的则没有关连词,如心(病位)血 虚(病性)证,肝胆(病位)湿热(病 性)证等等。某些特殊证名,从病理本 质来看,也包含病位病性这一基本内容 ,如心肾不交证,实为心肾(病位)阴 虚阳亢(病性)证;水不涵木证则实为 肝肾(病位)阴虚阳亢(病性)证等等 。 三、证候诊断的要求 总的要求:全面、准确、精炼、规范,能准确揭示病变当前阶段 的病理本质。 (一)、辨证七步(基本内容)简介 探求病因 —— 查询疾病原发病因,审症求因; 落实病位 —— 病变所在的表里上下、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位置 ; 分辨病性 —— 区分病因病性、气血津液阴阳失常及寒热虚实病性 ; 判断病情 —— 辨别其轻重、标本、主次、先后、缓急,以及阻、 积、扰、闭、虚、衰、亡、脱等; 审度病势 —— 分辨邪正的盛衰,从而把握病变发展演变的趋势, 推测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阐释病机 —— 根据中医理论,综合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性、病 势,作出统一的病机概括。 确定证名 —— 通过对病机的高度概括,提出完整而规范的证名诊 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