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孔子思想.ppt
诸子百家 —— 儒家 孔 子 孔子的思想 • 仁的发现 • 中庸之道 • 诗学思想 • 美学 思想 •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美学 •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 学科。 •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 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 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 “美的艺术 的哲学 ”。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 对象的关系等。 孔子的美学思想 • 美与善的区分和统一; • 孔子文、质统一的审美观; • 自然美; • 孔子的审美尺度与批评标准 —— 中庸。 孔子论 “美 ” 《 论语 ·八佾》 :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 • 文辞 美与善的统一 • 女性 文与质的统一 • 建筑 自然美 • 服饰 审美尺度 “美 ”“善 ”统一 • 孔子在 充分肯定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要求 美 与善相统一 。 • 《 论语 ·八佾 》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 “美 ”“善 ”统一 • 孔子认为未 “尽善 ”的东西,也可以是 “尽美 ”的, 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 。 • 孔子又提出了 “尽美矣,又尽善也 ”作为他所追求 的最崇高的理想。 • 认为 “乐 ”是 “仁 ”的表现,只有在表现 “仁 ”的时候 才有价值,这是孔子关于 “乐 ”的一个基本思想。 在这个思想中肯定了美必须是具有社会的意义和 价值的东西。 “美 ”“善 ”统一 • 孔子虽然认为 “乐 ”应该是 “仁 ”的表现,但他并没 有轻视,更没有否定 “乐 ”的美的重要性。相反, 他认为表现 “仁 ”的 “乐 ”不但应该是美的,而且应 该 “尽美 ”。 • “仁 ”是 “乐 ”的美的内容, “乐 ”的美 则 是 “仁 ”的表 现形式。 “文 ”“质 ”统一 • 美是 善与其表现形式 两者的完满统一 ——“ 文质彬 彬 ”。 • 《 论语 ·雍也》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文 ”“质 ”统一 • “文 ” • 《 说文解字 》 : 錯畫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 本义:花纹;纹理。 • 《 论语 ·八佾 》 :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 • 《 论语 ·泰伯 》 : “焕乎 !其有文章 。 ” “文 ” • 《 论语 ·八佾 》 :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 • 周和夏、商两代相比,它的 “文 ”是多么的繁盛光 辉啊!这里所说的 “文 ”,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的 ,它包含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两者在内,因而是 包含了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中的各种美的东西的。 “文 ” • 《 论语 ·泰伯 》 : “焕乎 !其有文章 。 ” • 这里的 “文章 ”,指的是黄黼黻衣、丹车白马、雕 镂刻缕之类与社会有关的感性物质的文饰或文采 ,这正是对逐渐步入文明社会的文化的赞颂。 • 《 论语 ·泰伯 》 :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 讲究礼 仪服饰之美。 “质 ”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 ”(《卫灵公》 ) •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颜渊》 ) •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 “质 ”指的是人内在固有的 和坚定的伦理品质。 “文 ”“质 ”统一 • “质胜文则野 ” 孔子认为缺少包含审美在内的文化教养,人将 是粗野的。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应该表现在一种有教养的美的形式之中。 • “文胜质则史 ” 孔子认为如 果 极力讲求文饰和美,而缺乏仁的 品质,那么所谓文饰和美将会成为一种没有内容 的外在的虚饰。 “文 ”“质 ”统一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要求 “文 ”与 “质 ”两者的完满统一。 • 这种统一,是表现在 “君子 ”的言动、容色、生活 各个方面的美和文化教养,与 “君子 ”内在地具有 的仁义道德品质这两者的统一。只有达到了这两 者的统一,才是孔子理想中的 “君子 ”,也就是孔 子理想中的不同于 “野人 ”的人。 • 孔子的 “文质彬彬 ”的思想,是同他对于人的本质 和理想、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肯定分不开的。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从美学上看,这一命题的意义不 仅在于 指出了 美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且还在于它 把美同人类 社会生活相联系 ,把美的内容规定为与人的存在 相关的东西,并且认为人的存在应表现在一种同 人类的尊严、教养、智慧、才能相称的感性形式 之中,而不应表现在一种粗陋鄙野或是空洞虚假 的形式之中。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文质彬彬 ”的 “君子 ”,既是一个有高度审美和文 化教养的人,同时他的这种审美和文化的教养又 正是他内在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完满体现。 • 孔子把美同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的社会性存在 的实现联结在一起,这就使美充分地人性化和现 实化,成为 日常的人类社会生活 的一个部分,从 那原来和它混杂在一起的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宗教 观念中明确地分离出来了。 自然美 • 孔子关于自然美的看法 : “智者乐水,仁者 乐山 ”。 • 《 论语 ·雍也 》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 者乐,仁者寿。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 “智者 ” “乐水 ” 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 “动 ”的特点,而 “智者不惑 ”(《子罕》 ),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 “ 动 ”的特点。 • “仁者 ” “乐山 ” 因为长育万物的山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 “静 ”的特点,而 “仁者不忧 ”(《子罕》 ),宽厚得众, 稳健沉着,同样具有 “静 ”的特点。 《 诗经 》 :仁者乐山 • 《 鲁颂 ·閟宫 》 : •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 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 《 周颂 ·天作 》 : •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彼徂 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 诗经 》 :仁者乐山 • 这种看来是比附的说法,向我们提示了有关自然美 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所欣赏的自然, 并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同人的精神生活,人 的内在的情感要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然。 • 自然对于人不再是徒具可怖威力的巫术宗教的崇拜 对象,也不再是仅仅作为物质资料的功利对象,而 成为人能够在物质生产劳动范围之外,从精神上自 由地加以观赏,以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性对应关 系的对象了。这正是对自然美的意识产生的重要标 志。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 含义 : 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喜爱,是 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形式结构 的缘故。 • 意义 : 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广泛 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 应交流的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 汉民族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经常把自 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着重于把握 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神的意义,从而充满着 社会色彩,极富于人情味,具有实践理性精神, 既很少有自然崇拜的神秘色彩,也很少把自然贬 低到仅供感官享乐的地步。 • 汉民族对自然美欣赏的这一可贵特点,就思想上 说,是导源于孔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美学 思想。 中庸 • 孔子的审美尺度与批评标准 —— 中庸 • 《 论语 ·雍也 》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 “中庸 ”原则的实现,使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 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是政治学的最高表现 ,也是孔子始终在追求着的理想。 • 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 背了 “中庸 ”就不能有美。 中庸 • 《 论语 ·学而》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 ” • 孔子把他的 “中庸 ”原则运用到他的美学上,要求 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 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 定另一方。 • 《 论语 ·八佾 》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孔子的历史地位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 2000多年, 儒家学说是传统文化当中的主流文化。 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对外 中国对外不仅要有硬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 的科技、雄厚的经济),也需要软实力。 孔子的思想就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们要把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打造成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新规则 。 2、对内 国家治理主要靠完善的法制,教化民众则需要孔子 “仁 ”的思想。当然这个 “仁 ”要充实现代思想内容。 孟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