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鉴赏课复习题.doc
相声 相声的定义:(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 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 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传统相声是:清末 民初时期的相声。 俳优与相声的渊源 先秦“俳优”以科诨(插科打诨)为特点,却不排斥音乐、戏剧、歌舞成份,实 际上是综合艺术。1.都以娱乐为外衣 2.都以讽谏为生命线 3.都以语言为手段 建立行业: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 1870 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有朱绍文、阿彦涛、 沈春和三派。 朱绍文,满腹文章穷不怕 五车书史落地贫 清咸丰、同治年间的相声艺人,开山祖 师,艺名"穷不怕"。天桥八大怪之首。他生于 1829 年,卒于 1903 年。祖籍浙江绍兴, 汉军旗人,家住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 子花脸,曾搭嵩祝 成班演出。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擅长编写武戏,曾靠演戏、教戏维 持生活。朱不算 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朱绍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 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从朱绍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了说相声这一行当了,有师 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 也就有了相声宗谱。朱绍文并非流传中的相声的开山鼻祖,而 是建立行业的先躯 。朱曾向张三禄请教,张比朱年长四十多岁,朱称张为先生,但没有师承关系。 有时候,一问一答,一边敲打竹板朗诵。像是自言自语,实际上是朗诵给 观众听。 有时还把《百家姓》 、 《千字文》编成小曲演唱。 上述种种内容综合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 说的单口相声。后来他和他的徒弟搭档,一捧 一逗,互相问答,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 朱绍文编演的相声和"太平歌词"有《字相》 、 《字意》 、 《得胜图》 、 《老倭国斗 法》 、 《江南围》 、 《过新年》 、 《大保镖》 、 《黄鹤楼》 、 《堆兵作梦》 、 《 十八里》 、 《天上下雨》 、 《五行八卦》 、 《庄公打马》 、 《天为宝盖》 、 《千字文》 、 《睡梦长 》 等。人们称赞他的作品独 具雅人深致,一洗艺人村俗积习。 阿彦涛,又名阿剑涛,绰号阿二。阿刺二。同治、光绪年间艺人,满族。原为"清 门" 子弟票友,因家境没落,下海从艺,以朱绍文收为 代拉师弟 正式成为相声艺人。 (相 声界“代师收徒”又称“代拉师弟”。 “代师收徒”目的:扩大门派,光耀门庭。相声老祖朱少文 (穷不怕)先生,开创了对口相声这种表演方式。并奉相声祖师爷为“东方朔”。朱少文先 生把沈春和、阿颜涛收为师弟,开创了“代师收徒”“代拉师弟” 的先河。 )后来自立门 户, 称为"阿家门"、是"清门"、"浑门"相声合流的先行者之一。他自编自演了一些相 声, 如《虚子论》 、讽刺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土财主和溜须拍马的"虚子"。故事曲折,人物 鲜 明,演来绘声绘色,颇受八旗兵丁的欢迎。 朱、阿、沈在天桥"撂地"作艺过程中,逐渐由单口相声发展为对口相声,形成了" 说 "、"学"、"逗"、"唱"。 "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清门相声 “清门”是清八旗子弟中喜欢曲艺相声的“票友们”组成的门派。 “清门” 相声艺人演 出时不收费,不以挣钱为目的,顶多吃一顿宴请,叫做“耗财卖脸”。仅仅是为了施展才艺 而已,如有邀请演出,必须正式下帖子请才能去。 演出时将请帖压在茶海下边 .“清门” 相 声艺人常在台上讲:“我们是红白帖请的,不是花红轿娶的”,意思是对我们要尊重,谁也 不可小看咱爷们。 “清门” 相声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相声内容文雅,从不带脏口儿。 张 三禄是“清门相声” 始祖,朱少文(穷不怕)是“浑门相声”始祖由此可见“清门”相声早于“浑门” 。 清门相声代表人:张三禄、阿彦涛、春长隆、恩绪、钟子良、陈子贞、广阔泉、高玉峰、 谢芮芝、戴少甫、谭伯儒等。 浑门相声 艺人为生计,以挣钱为目的,而从事相声职业,称为“浑门”。 单口相声:单口相声一般又称为“单口”、 “单春”、 “单笑话”,由民间的笑话和故事发展 形成,是由一个相声演员单独对观众表演的,是相声里最早出现的形式,所以传统相声里 单口相声居多。它故事性强,情趣横生,因而在社会上也得到广泛流传。单口大王刘宝瑞 单口相声的分类 (一)巧妙地嘲弄封建皇帝和朝廷重臣,蔑视王朝统治的权威。如《连升三级》 、 《珍珠翡 翠白玉汤》 、 《刘墉参皇上》 、 《解学士》之类。 (二)无情地揭露封建官吏的贪婪、昏聩和他们腐朽的寄生生活。如《属牛》 、 《日遭三险》 、 《糊涂县官》 、 《怯跟班》之类。 (三)把财主们的自私、愚蠢暴露得淋漓尽致。如《麦子地》 、 《看财奴》 。 (四)揭穿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描绘了封建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解体。如《化蜡扦儿》 《五人义》 。 (五)还有很多传统作品是刻画小市民和游民阶层的,展示出贫穷、愚昧、腐败的社会生 活的不同侧面,从这些人物的滑稽故事中大体上都可以发掘出一些朴素的道理。如《杠刀 子》的理发匠, 《渭水河》的艺人, 《偷斧子》的和尚, 《贼说话》的“贼”以及行骗有术的 《小神仙》 、 《巧嘴媒婆儿》等等,五颜六色,光怪陆离。 关于八大棍 八大棍原本指的是八部长篇单口相声,具体指《君臣斗》 (又名满汉斗) 《马寿出世》 《宋金 刚押宝》 《解学士》 《康熙私访月明楼》 《硕二爷跑车》 《张广泰回家》 《大小九头案》八段。 其中广泰回家、押宝、私访和马寿这四段出自评书《永庆升平》 。 对口相声 曲艺名词、又叫双春。相声形式之一,指由逗哏、捧哏两个演员对讲的相声。曲艺的一种,两 人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贯口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 “贯口” 的“ 贯”字,是一气呵成,一贯到 底的意思。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 《八扇屏 》 《白事会》 都含有大段的贯口。 趟子“贯口”里的大段叙述,一般都管它叫趟子。说的时候,必须注意语气的迟急顿挫, 语调的婉转悠扬,要说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以免引起观众和演员在心理上的紧张 气口在说“趟子”时 ,要注意掌握好“气口” ,就是在哪里换气,而使听众又觉得连贯而 不断线 文哏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说起来比较文雅,含有知识性,马三立、苏文茂的很 多作品都属文哏,如《批三国》等, 著名相声演员苏文茂因擅长文哏相声被称为“ 文哏大 师”。 平哏一般以叙述某事或谈论某一事为主,一般都是一头沉的叙述方式,捧哏起辅助作用。 中间没有大段的贯口,也没有捧逗子母哏类的激烈冲突,主要依靠铺平垫稳的叙述来推进 情节,展开包袱。 子母哏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 )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倒口指相声里模拟方言。像传统段子《绕口令》 、 《找堂会》 、 《拉洋片》等,几乎从头到尾 都是“倒口”。 柳活 相声中学唱类型的段子,具体的说是属于相声说,学,逗,唱中“学”的范畴,它可 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一 般 地 , 学 唱 戏 曲 叫 “戏 柳 ”, 学 唱 歌 曲 叫 “歌 柳 ”。 腿 子 活 相声里头为了学唱一些戏曲,两人带点小化妆,进入角色来表演,进去了表演 之后,退出来再来叙事,这种段子行内叫“腿子活”。比如《黄鹤楼》 《捉放曹》 《汾河湾》 等 包 袱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 。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 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 群口相声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仨人活” 。 “群口相声” 、 “多人相声” 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 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 群口相声的分类 三人相声分为两种 :一种是文字语言游戏性质的;如:《切糕架子》 《吕林炎圭朋出二仌 (音:别) 》 《江河湖海洞涧洲池》 《一物一像一升一降》 《四字联音》 (每人说四句话,要合辙押韵; 最末那句要把音连上,所以叫四字连音。1、某人有舅,排行第九,上地割韭,四字联音,九舅揪 韭。2、东山一丫,天生聋哑,助长拔芽。四字连音,哑丫揠芽。3、曹营言鸡,修认曹急,曹操为己,由 此出计。己急鸡计。4.一碗冷粥,倒在阴沟。狗钻沟眼,狗够沟粥。5.二董同铺,横搭一褥,西董翻身, 东董冻肚。6.一领细席,席上有泥;溪边去洗,溪洗细席。 ) 《金刚腿》 《四管四辖》 《抢三本》 《垛字儿》 《三字同头(旁) 》等。 这类段子虽然没有什么高深学问,可是对于没有文化的穷苦艺人来说,也是一大难关。因 为三人相声并不是每天都说的,一般来说见的机会不多,学的条件差。这类相声要求演员 不但要识字,而且要通晓所说的那些字,这样说起来才有味道。这个困难是可以想见的。 这类段子,由三个人说恰到好处,所以老艺人说:“四人为哄,五人就乱了。 ” 另一种是有故事性的。如《扒马褂》 、 《训徒》 、 《四辈儿》 、 《武训徒》 。 这类段子像是小喜剧,三个演员实际上是各演一个角色。 群口相声的分工表演三人相声的演员按逗哏(甲) 、捧哏(乙) 、泥缝(丙)分工。说“丙” 是“泥缝儿”,意思是:他是往来于甲(逗) 、乙(捧)之间,起调节弥合作用的角色。 侯宝林的疑问与分析 ——侯宝林《谈“三人相声” 》 ……但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上述的十四段三人相声(当然三人相声还不止这些) ,就会发现多数段子里的丙并不是调解者或 弥合者,这是内容决定了的。文字游戏类的,差不多都是酒令形式,无须一人奔走周旋于二人之间,三个人承担的任务分量相 同,只不过有捧逗之分;有故事性的一类,三个演员从始至终浸入三个角色,像《扒马褂》 ,丙似乎是在“泥缝儿” ,其实这只 是在特定的段子里的特定人物的性格,而不是三人中的一人所必须起到的固定作用。这就好像一些小戏曲,只有三个演员,我 们也不能说某个演员是“泥缝儿” 。再说, 《扒马褂》这种类型的段子在三人相声中只占较小的比重, “少数服从多数”,应该根据 普遍规律解释三人相声的分工。反过来说,有些文字语言游戏的节目还可以由四个人说,也就是又增加了一个“丁” 角,那该怎 么办哪?难道再起名叫“双泥缝儿” 或“二泥”吗? 总之,三人相声的表演技艺并没有突破对口相声的格局,仍然只有捧、逗两项。一般是一捧二逗,个别的可以说是一逗二 捧。要想把四人或是更多的人合说的相声包括进去,就可以说是一捧多逗。当然,三人相声的捧逗与对口的捧逗略有不同,因 此才传统地把它作为一项技艺。 相声艺术之说学逗唱 说 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 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铁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 、 《五星 楼》 、 《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 、 《歪批三国》 、 《批聊斋》等。念,指” 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 、 《地理图》 、 《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 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 、 《化蜡扦儿》等。 学 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 主要有《学四省》 、 《学四相》 、 《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 倒口 Dáo Kǒu 怯口 Qiè Kǒu:模仿外地口音,特别是乡下人说话。通常相声演员模 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的地方话,当然也有用方言唱戏,比如《山东二黄》 、 《学四省》 , 这都叫倒口、怯口。 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 、武(强) 、 饶(阳) 、安(国)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 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 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 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 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 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 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 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 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 、 《找堂会》 、 《老老年》等。清末,英敛之《也是集 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 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 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 的形式、 ”逗” 的内容、 ”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逗 哏 : 逗哏,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 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 。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 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捧哏: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 曲艺名词。对口或 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 叙述故 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 量活儿的”。 唱 演唱”发四喜” 、 ”弦子书 ”、 ”太平歌词”以及” 农家乐”、 ”算了又算”、 ”十二月探梅”等以间 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深 武 饶 安 泛 指 河 北 平 原 中 部 以 及 东 南 广 大 地 区 , 因 深 州 、 武 强 、 饶 阳 和 安 平 等 著 名 县 城 而 得 名 。 又 由 于 该 地 区 方 言 基 本 一 致 , 故 而 亦 称 为 深 武 饶 安 方 言 区 。 相 声 演 员 常 以 该 地 区 的 方 言 进 行 倒 口 表 演 。 数 来 宝 :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 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 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 ﹑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 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 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逗 的 十 种 方 法 ( 安 排 包 袱 的 十 种 方 法 ) : 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 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这种手法演员称它“ 三 番四抖” 。 三 番 四 抖 : 三 番 四 抖 ——又 叫 三 顶 四 撞 , 相 声 组 织 包袱的 手 段 之 一 。 指 相 声 表 演 时 , 经 过 再 三 铺 垫 、 衬 托 , 对 人 物 故 事 加 以 渲 染 或 制 造 气 氛 , 然 后 将 包 袱 抖 搂 开 以 产 生 笑 料 。 所 谓 “番 ”, 就 是 遍 数 ; “抖 ”, 就 是 抖 搂 。 根 据 人 们 的 听 觉 习 惯 , 把 矛 盾 反 复 地 强 调 , 来 加 深 人 们 的 印 象 。 “三 番 ”就 是 反 复 强 调 三 遍 ( 不 限 定 为 三 遍 ) , 然 后 进 行 “四 抖 ”, 就 是 第 四 遍 时 来 个 巧 妙 地 突 变 , 揭 露 出 矛 盾 和 事 物 的 真 相 。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乙:年 轻人说什么?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 这不是句好话吗?乙:啊!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 “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 ”“嗨,就 TMD 这么个玩意儿,八毛!”乙:怎么……甲:一心疼钱骂上!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 优点。乙:那是啊!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 什么意见吗?”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甲:“ 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 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乙:这多 好哇!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乙:没听说过。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乙: 小张说什么?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乙: 嚯!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乙:瞎!甲:“ 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 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 见戴红边草帽的了。乙:那就是你爱人。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乙: 为什么叫大爷?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例如《老站长》:乙:你家住哪?甲:河北上海。乙:河北上海?甲: 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河北上海。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例如《哭笑论》: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乙:不, 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乙:怎么不敢听啊?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四十。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乙:怎么?甲:再 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甲:表演赛, 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乙:开球?!我会弹 球儿。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 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例如《诗歌与爱情》:乙:诗经上“君子好 逑“这句还真听懂了。甲:怎么讲?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甲:那……“ 窈窕淑女”呢?乙: 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 包袱”)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甲:都 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乙:公馆?甲: ……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乙:简易楼房?甲: 洋灰管子。乙:那叫公馆哪?甲:管子是谁的?乙:公家的。甲:公管(馆) 嘛!(“包袱”)乙:嘿! (10)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乙:听相声好处大啦!甲: 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 (“包袱”)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甲:给我买双鞋?乙;不管买东西。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甲:我干嘛不痛快呀!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甲:我不烦哪!乙:您 有点儿别扭。甲:我跟谁别扭哇?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 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 就忘了。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乙:那……你就别 走啦! 撂地作艺:早期的“撂地” 作艺 ,那时可没有什么名流茶馆,主要还是街头和庙会"撂地" 作艺。即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场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 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备都没有,只有一快空地。 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圈就开始表演,行画叫做“画锅”,无非是靠它吃饭的意思。 自嘲“刮风减半,下雨全无” ,过的是“ 雨来散”的生活。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 第二种,当众表演 “象声” --口技;第三种,中长篇 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白 沙 撒 字 : 旧时演 出 习 俗 。 相 声 艺 术 在 明地画 锅 演 出 时 招 徕 观 众 的 一 种 方 法 。 , 旧 时 相声艺 人 惯 用 此 技 法 。 袋 内 装 白 沙 子 (汉 白 玉 的 粉 末 , 在 其 使 活 时 , 蹲 于 场 内 , 以 地 为 纸 , 以 沙 为 墨 , 右 手 撒 字 , 左 手 击 打 竹 板 口 唱 太 平 歌 词 。 唱 词 通 俗 易 懂 , 曲 调 悠 扬 悦 耳 。 唱 完 了 , 字 也 撒 好 了 , 观 众 也 围 满 了 。 太 平 歌 词 : 是一种从属于相声艺术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 变成的,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20 世纪 20 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 演唱,它一直被作 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它 的 演 唱 形 式 为 “干 板 数 唱 ” 。 即演员一边数唱,一边用左手持两块竹板击节。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右手间或以手势 辅助演唱。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 应形式,以 7 字句、10 字句为主,通篇为一辙。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50 年代前比较流 行。有许多著名艺人如吉评三、荷花女、秦佩贤、王光麟等。其中王光麟对太平歌词进行 了大胆改革,加强了旋律性,使其脱离了相声,进入了杂耍园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太平 歌 词 的 著 名 曲 目 有 《 劝 人 方 》 、 《 饽 饽 阵 》 、 《韩信算卦》 、 《太公卖面》 、 《堆兵做梦》 等。 太平歌词撂地演出时代,有三种演唱形式:第一种是一个人半蹲着,边撒白沙子边唱;第 二种是一个人站着唱;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 太平歌词在地场上演出的时候,有三种演出的形式。第一种是边撒字边演唱;第二种是一 个人独唱,进入杂耍园子演出以后,也有人演唱过。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大多是在地 场上加演的时候演唱的小段,曲目有《一文钱》 《世态炎凉》等,节奏较一般曲目快,有些 接近上下句交复的快板。如《一文钱》完全反映了当时相声艺人卖艺是为了养家餬口的思 想境界,所以强调一切向钱看,词中唱到“一文钱到手难,里边四方外边园,上手到有几个 字,园宝流通铸在上边,大人为钱高官做,小人为钱常见官……拉洋车的也为钱,抄起车 把一溜烟,一毛钱拉到山海关”,它采用了相声手法,甩出逗人乐的笑料后,宣告结束。 传统相声的结构 一段较完整的相声应该是由“垫话儿” 、 “瓢把儿” 、 “正活儿”和 底组成。 垫 话 儿 垫话儿,也就是开场白,也可以说是铺垫在“正活儿”前面的话 瓢 把 儿 “瓢把儿” ,又叫开头儿,简称 “头儿”。 “瓢把儿”的位置在“垫话儿”和“正活儿” 中 间,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正活儿”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制造出所必 要条件,并且通俗、形象、巧妙地把主题思想暗示出来,承上启下,把垫话儿和正活儿有 机的联结在一起,使观众在听取正题之前,先对主题有个领会,然后很自然地把思维引到 “正活儿”里边去,使人不感到突然和生硬。这一片断在相声结构里就叫它“瓢把儿”。 “瓢把儿”是相声艺术中所特有的东西。它是把社会上普通的一般现象的内存矛盾,或隐藏 在内部的缺陷,加以强调和夸张,使它成为容易发觉的具体事物,然后突然地给予揭穿, 显示出它们内在和外在的缺乏逻辑性以及内容与形式间的不谐调。这就是产生喜剧性的笑 的基础。因此,相声在表达一件事物以前,就不能不有个准备时间,给自己制造一个事物 产生、发展的必然条件,而使人完全信服。这就是相声中的“瓢把儿”存在的目的。 正 活 儿 “正活儿”是相声作品结构的第三部分,通常也称为“活儿”。 “活儿” 是相声界中的 行话。根据相声老艺人的解释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的意思;另一个是和 做活儿的活儿相同的意思。相声演员习惯地称一段相声为“一块活儿”。 “活儿”在相声结构中所占的位置正是一段相声的主体部分。而这个主体部分则又分为“入 活儿”、 “攒底”、 “小单位”(也有叫“小段落”的)三个组成部分。 “入活儿”,就是指一段相声 开始进入情节,或者开始引入正是叫做“入活儿”。一般地说来,如果“瓢把儿”能够制造好 条件, “入活儿”是不会发生困难的。但“ 入活儿”以后比较重要的问题,是一定要围绕着主题 来发展情节,千万不要单纯追求所谓艺术效果,而一味采取外插花“包袱儿”。这样,不但 不能使相声段子在结构上严谨,反而给人以累赘的感觉。 “攒底”,简称“底”。也就是相声的结尾。因为相声艺术是以逗笑手法来揭发现实生活 中的矛盾的,所以一段相声有它的特殊结尾方法。一般情况,它是由“垫话儿”开始,经过 “瓢把儿”入了“ 正活儿”到最后结尾到“攒底”。一段相声的高潮往往都在临近结尾,它是直 线上升的。当中没有转折和曲线,到了事物发展的顶点就结束了。这样,会给观众留下最 深刻的印象和浓郁的回味,艺术的目的也达到啦。一段相声里组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它 已逐步随着情节发展,在每一运动过程中受到分析和批判(也就是通过“抖包袱儿”和“缝包 袱儿”来完成的) ,它已经暗示出所说的这件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束。因此,就需要在矛盾最 尖锐的时候结束它。 相 声 所 说 的 “帅 , 快 卖 , 怪 ”指 什 么 : 帅-就是潇洒、自然、大方,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 快卖-就是火爆泼辣,神完气足,给人以饱满、热闹之感。 怪-就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给人以奇巧之感。“ 相声四宝:传统相声四宝”——折扇、醒木、玉子、手绢。 1 扇子做表演的替代物,就像拿在手里当笔(郭德纲的相声里说签名签的是阿 拉伯语),当刀(郭德纲的夜战八方藏刀式),当枪(红缨枪之类)当汤勺 (侯宝林说的一个关于老艺人改行的相声里有,好像是说刘宝全卖吊炉烧饼) 2“玉子”是相声演出的传统道具之一,相声演员演唱太平歌词时所使用的乐器,说起“玉子” 的由来, 3 手绢一部分作用和扇子类似,有时候表演个女人就包在头上(比如《汾河湾》 、《窦公训女》《卖布头》等),用来做简单的化妆用,另一部分作用是擦汗, 德云社的视频里就可以看见 4 醒木一是压言,二是表演以前衙门公堂的时候拍,那种公堂上也有这种木头 叫惊堂木 头饰(冲天杵) 、 相 声 四 门 功 课 : 相声的四门基本功课——说学逗唱。 说:相声的“说”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声的“说” 必须要“美”,要字正腔圆,要有 轻重缓急,最高境界的“说”必要和唱一样好听。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说,比如 惯口,比如怯口等等,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学:,所谓“学” ,就是学其他艺术形式。相声的“学”一要学的像,二要学的俏。 逗:相声的“逗” 就是表演,“逗” 是四门功课的核心,它和其他三门功课并不是简 单并列的关系。就如同盖房子,“说”,“学”“ 唱”都是原材料,要靠“ 逗”把它们组 织起来,房子才能够盖起来。 唱:相声的“唱” ,最初指的是唱“太平歌词” ,因为“ 太平歌词”最初是相声演员必 须掌握的本领,是相声艺术的一部分。 相声流派: 常派、苏派、马派、候派、刘宝瑞 分析段子,特点 刘 宝 瑞 (1915-1968)是中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尤以单口相声为长,师从张寿臣, 被誉为“单口大王” 。他勇于探索,擅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 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之一、单口 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同时被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在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他常演单口相声,经与南方曲艺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形成自 己的风格,被人们誉为“单口大王”。他是把北方相声艺术介绍给江南及港澳观众的先行者。 对发展与提高单口相声的表演艺术,均作出重要贡献。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他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 人物、事件。在台上他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 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 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刘宝瑞以单春(即是单口相声)闯出名气。说相声最难的是单 春。一个人的相声能把听众逗笑,实属不易 1959 年夏天 他去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在艰苦的条件下深入前沿阵地演出。为了体验部队生活,他一 遍又一遍地练习持枪、卧倒、射击。他访问了侦察英雄纪瑞瑄,及时创作、表演了歌颂英 雄的单口相声《神兵天降》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篇军事题材的单口相声。 单口 《珍珠翡翠白玉汤》 、 《黄半仙》 、 《日遭三险》 、 《连升三级》 、 《假行家》 、 《兵发云南》 、 《学乖》 、 《学徒》 、 《测字》 、 《文庙》 、 《书迷打砂锅》 、 《扎针》 、 《天王庙》 、 《解学士》 、 《官 场斗》 、 《斗法》 、 《打油诗》 、 《化蜡钎》 、 《风雨归舟》 、 《翻跟头》 、 《狗噘嘴》 、 《知县见巡抚》 、 《大闹县衙门》 、 《要账》 、 《消炎妙方》 、 《爬窗户》 侯宝林 以柳活见长,凝练含蓄 侯宝林是极负盛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著有《相声溯源》 、 《相声 艺术论集》等,被誉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 增了光,添了彩。 抗日战争期间,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而 且,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的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 誉。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 大师。此后,他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 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 、 《一贯道》等。 侯宝林晚年,侯宝林主要从事曲艺理论研究。与人合著有《曲艺概论》 、 《相声溯源》 、 《相声艺术论集》等。相声集有《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 、 《再生集》 、 《侯宝林相声 选》等,其中收录了诸如《戏剧杂谈》 、 《夜行记》 、 《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 侯宝林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 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注重相声的 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 用。 艺术特色:创 新 表 现 在 : 马 派 ( 马 三 立 ) 马 派 艺 术 的 特 点 是 “冷 面 滑 稽 ”、 “外 松 内 紧 ”、 “有 条 不 紊 ”、 “表 演 细 腻 ”、 “含 蓄 隽 永 ”。 本 色 、 自 然 , 丝 毫 没 有 表 演 的 痕 迹 。 内 容 上 善 于 刻 划 小 市 民 的 形 象 , 艺 术 手 法 和 美 学 趣 味 以 “自 嘲 ”为 主 , 自 嘲 是 幽 默 的 最 高 境 界 。 马 派 艺 术 , 自 成 一 家 , 别 具 一 格 , 大 智 若 愚 , 高 深 莫 测 。 马三立(1914----2003) ,原名马桂福。 。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 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我国相声界 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 爱与尊敬。 第 一 人 称 叙 述 , 以 小 见 大 通 过 长 期 艺 术 实 践 , 马 三 立 形 成 了 艺 术 上 的 独 特 风 格 。 他 喜 欢 用 第 一 人 称 的 表 演 方 式 , “我 ”, 既 是 作 品 中 的 主 人 公 , 又 是 讽 刺 嘲 讽 的 对 象 。 有 人 曾 这 样 评 论 : “他 就 是 被 讽 刺 的 对 象 , 有 时 虽 然 捧 哏 的 指 出 他 的 漏 洞 , 但 , 并 没 有 公 开 的 评 论 。 他 尽 力 把 被 讽 刺 的 对 象 演 活 , 而 把 评 论 工 作 交 给 观 众 。 演 员 与 观 众 配 合 默 契 , 达 到 集 体 抒 情 。 ” 画 龙 点 睛 语 言 艺 术 :长 段 垫 话 , 反 复 叙 述 发 展 传 承 马 三 立 , 虽 然 门 下 弟 子 众 多 , 但 无 人 能 继 承 马 派 艺 术 的 衣 钵 , 像 阎 笑 儒 、 张 笑 勤 、 金 笑 天 、 张 笑 非 、 班 德 贵 、 高 笑 林 、 于 宝 林 、 常 宝 华 、 常 宝 丰 等 , 亦 可 能 大 多 是 拜 门 儿 的 徒 弟 的 缘 故 吧 ? 还 有 一 个 原 因 就 是 马 三 立 是 个 性 格 演 员 。 其 特 点 外 人 不 易 模 仿 和 掌 握 。 所 以 马 派 艺 术 的 继 承 人 是 马 三 立 的 长 子 —马 志 明 。 马 志 明 在 相 声 门 儿 里 拜 的 是 朱 阔 泉 ( 侯 宝 林 的 师 父 ) 。 但 他 主 要 还 是 跟 他 的 父 亲 马 三 立 学 艺 。 近 些 年 他 和 黄 族 民 上 演 了 一 批 马 派 艺 术 的 代 表 作 , 象 《 开 粥 厂 》 、 《 白 事 会 》 、 《 卖 挂 票 》 等 , 将 马 派 艺 术 的 风 格 、 特 点 、 艺 术 精 髓 体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内 行 评 价 他 是 有 继 承 又 有 发 展 。 常 派 著 名 相 声 艺 人 常氏相声由常连安先生肇始,后承续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 宝华、常宝庆、常宝丰,第三代则有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如今第四代的常亮、杨凯 等亦开始崭露头角。可以说,如果评选一个家庭中相声演员最多者,常氏当仁不让,独占 鳌头。 常连安:(1898—1966)十四岁进富连成科班,与马连良、于连泉等同科,后因“倒仓” 回京。十九岁学古彩戏法,曾在张家口卖艺。1923 年回到天津,在明地上表演相声。1933 年被张寿臣代收师弟,正式改行。小蘑菇出师后,子逗父捧。在 1935 年由赵佩茹为其子捧 哏后,他转而为二子宝霖捧哏。1940 年在西单商场创办启明茶社“相声大会”。1951 年任天 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被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1966 年 9 月逝世。 他擅演单口相声和太平歌词,其表演叙事缜密,语言生动,捧哏沉稳严实,声调雅静。代 表作有《山东斗法》 、 《山中奇兽》 、 《黄半仙》 、 《大师兄闹衙门》 、 《追车》 、 《文昭关》等。 常连安先生的单口相声表演有其独到之处,个人认为,常连安先生之所以在相声史上 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明茶社”的创立。 同时,常连安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值得一提。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等均曾 得到怹的言传身教,并且在他们初登舞台时,均由父亲为之捧哏,充分起到了“掌舵”的作 用。像现在留下来的老唱片《学四省》 、 《富贵图》 、 《大上寿》 、 《卖估衣》 、 《闹公堂》 、 《书 迷闹洞房》 、 《女招待》以及多人相声《小孩语》 、 《报菜名》 、 《打面缸》等都是例证。至于 常连安先生的慧眼独具,更是有目共睹。怹为其子常宝堃和常宝霆物色的两位捧哏演员— —赵佩茹和白全福都是一代名家,尽管众说纷纭,但这两对搭档确实已成为相声界的经典 组合。 启 明 茶 社 的 来 龙 去 脉 “启明茶社”创立于 1940 年,怹出任后台经理(前台经理侯宝 宸) 。每日下午 2 时至晚 11 时演出,每到纪念日,还特演大型化装相声《福寿全》 。此外, 还排演过《法门寺》 、 《连环套》等滑稽剧目,1948 年停办。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相声名家, 解放后均成为京津两地各曲艺团或相声队的骨干。有人将其称为“相声界的高等学府”,绝 非溢美之辞;确实,它为此后相声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启明茶社,位于北京原西单商场中部东端,成立于 1939 年,在老北京是以演相 声著称的茶社,培养了很多知名相声演员。启明茶社于 1949 年北京解放以后结 束,但作为老北京相声文化的摇篮,在相声史有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