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女性与历史.ppt
第二章 女性与历史 第二章 女性与历史 • 第一节 从母系制到父权制 • 一、华夏母系制 • 二、从父系制到父权制 • 第二节 古代父权制制度下性别制度的 演变 • 一、两汉时期的性别制度 • 二、魏晋隋唐时期性别制度 • 三、宋元明清时期性别制度 • 第三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妇女解放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巨变与 女性 •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华夏父权制初步确立时 期。 •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 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与外 国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时期,这一时期,尤其是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女性最为自由、最 为开放,也最是才华横溢和扬眉吐气的时代。 • 三、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 。在这一 时期里,随着程朱学派的 “理学 ”和王阳明的 “心 学 ”占据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整个社会架构 起了一种 “男尊女卑 ”的文化体制和社会规范。 • 四、鸦片战争以后 。这一时期,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社会各阶 层妇女踊跃参加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并最终取 得了女性自身的解放。 先秦与两汉时期杰出的 女性 • 商代的妇好,春秋的许穆夫人(许、 卫)、西施(越),战国的钟离春( 齐)、宣太后(秦)、赵太后(赵) 、如姬(魏),西汉的吕后、窦太后 ,东汉的邓太后、梁太后; • 女军事家,如商代的妇好,西汉的范 夫人,新莽的吕母、迟昭平; • 大实业家、大发明家,如秦代的寡妇 清,西汉的陈宝光妻; • 文学家、史学家,如春秋许穆夫人, 西汉卓文君、班婕妤,东汉班昭、徐 淑、蔡文姬等 第一节 从母系制到父 权制 • 一、华夏母系制 • 1、母系时代 • “圣人无父 ”和女娲的神话说明了什么? 中国古籍关于女娲的 记载 • 《 山海经 ·大荒西经 》 记载: “有神十人,名 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 处。 ” • 《 太平御览 》 卷七十八引 《 风俗通 》 : “俗说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剧务 ,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 • 《 淮南子 ·览冥训 》 :女娲 “炼石补天 ” 。 母系社会的婚姻制度 • 群婚制 :没有母系血缘关系的一群人 构成的团体性的婚姻 。婚姻的形式是 “ 望门居 ”。 • 对偶婚: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一段 时期内构成夫妻关系 。婚姻的形式是 “ 从妇居 ”。 母系社会的结构 • 家庭和社会组织合一 • 对偶小家庭、母系家族和母系氏族三 级组织构成 • 以母系为中心的生产和生活形态:生 产的组织、产品的保管和分配是以氏 族为单位的,家族具有一定的生产功 能,而对偶小家庭只是生活的单位。 2、由母系制向父系制 的转变 • 转变的表现:一夫一妻制 • 转变的原因 : ( 1) 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男子的作用不断加强,逐渐代替了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 。 ( 2)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男子要求女 子遵守贞操,以便生子继承其私有财 产。 • 转变的结果:社会有了对女性要求与 限制,女性也有了种种取悦于人的方 式的需要。 2、由母系制向父系制 的转变 • 转变发生的时间: • 传说中的 “五帝 ”——黄帝、颛顼( zhuān xū)、帝喾 (kù)、尧、舜的时代 相当于父系制取代母系制的时期 。 • “宽泛的男系传承 ” 二、华夏父权制的建立 • 1、父系制的发展:夏朝 • 夏商时期是父系制发展的时期:确立 了父子相承的血缘与权位合一的父系 原则;上层妇女频繁卷入政治权力斗 争中。 二、华夏父权制的建立 • 1、父系制的发展:商朝 • 商代是父系制高度发展的时期 • 首先,商代的婚姻制度。有两个特点 ,一是还有一定的族内婚残余,二是 实行一夫多妇无嫡妾的制度 • 其次,继承制度。无嫡庶之分的男性 继承制。 • 第三,贵族妇女同男子的分工一样, 可以参加公共事务。 二、华夏父权制的建 立 • 2、父权制的建立:周朝 • 西周初期,以周礼的制定为标志的父权 制建立起来了。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嫡长 子继承制,由此决定了婚姻是实现严格 的外婚制和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这两个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男性贵 族本位的宗法制、分封制等。又由以上 制度决定了贵族内部的性别等级划分: 男女间分成了尊卑的地位、内外的分工 及其价值界定,在女性之间也随男性的 地位身份分成了长幼、亲疏、尊卑的等 级。 二、华夏父权制的建 立 • 3、父权制性别制度构成及其特点 • 狭义上的父权制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父 权制,包括三个基本构成:父系制, 父居制,父姓制,同时,婚姻上的父 权制表现为夫权制,丈夫拥有支配权 ,具体表现为:夫系制、夫居制、夫 姓制。广义上的父权制是一种在社会 系统中的父权制,表现在社会各制度 层面的男性支配女性的状况。 二、华夏父权制的建 立 • 3、父权制性别制度构成及其特点 • 周代建立的父权制的性别制度最重要 的特点是性别等级的划分 ——男女间的等 级表现为男尊女卑,妇女间的等级既随所 从的父、夫、子的男人的身份地位而定, 也据自己本身获得的身份角色而不同。 • 二、华夏父权制的建 立 • 3、父权制性别制度构成及其特点 • 在婚姻制度上,男性本位的从夫居的 、一夫一妻多妾制一直上行下效地实 行,至少是一种合法的存在; • 在家族制度方面,父家长制下的父子 相承继承原则也从未动摇, • 在对妇女的规范要求方面,主要基本 的道德规范 ——贞顺孝柔也没有改变, 只是在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和特殊的强调而已。 第二节 封建社会性别 制度的演变 • 一、两汉时期的性别制度 • 1、西汉 • 西汉初期是提倡、宣传、扩散贞节观 念的时代 。 • 董仲舒 : “三纲 ” • “七弃 ”和 “三不出 ” “七弃 ”和 “三不出 ” • “七弃 ”是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 、盗窃、妒忌、恶疾 • “三不去 ”是尝更三年丧不去、贱娶贵不 去、无所归不去 一、两汉时期的性别 制度 • 2、东汉 • 东汉政府提倡礼法、主张以礼法来束 缚女子更甚。 • 班昭 《 女诫 》 •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室,莫出外庭 ,出必掩面,窥必藏形,这里明确主张妇女应 当羞羞答答,躲躲藏藏,这才是一个贤淑的女 子。 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从小受到良好 的家庭教育,是封建时代妇女 “三从四德 ”的榜样。其夫 曹世叔死后,和帝召入宫,去教后妃,命皇后以贵人事 之,号曹大家。后为其兄续汉书,当时公卿大夫都很赏 识她的才华,正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女子,作了 《 女诫 》 七篇,压抑了妇女同类几千年。 《 女诫 》 七篇,连序 1600字, 全书在说明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 ,而妇女卑弱,成为 《 女诫 》 中 的核心部分。 • 其一,妇女应自知 “卑弱 ”遵循 “敬慎 ”原则。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 ……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卑弱第一)(妇女 注定了一辈子要依附别人) • “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 美。 ”(敬慎) • 其二,妇女应以 “四行 ”(四德)作为修身的标准。 按照班昭的解释, “四德 “的 内涵为: 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择词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 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盥洗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 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 • 其三,妇女应以夫为天,矢志专一。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 ,行违神祗,天则罚之,礼义有愆,-故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 四德 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 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 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 女诫 》 • 在 “卑弱 ”篇中,班昭引用 《 诗经 ·小雅 》 中 的说法: “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 ”认为女性 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 • 在 “夫妇 ”篇中,班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 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是 “御 ”与 “事 ”,即丈夫统治妻 子,妻子侍奉丈夫。 • 在 “敬慎 ”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 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 地顺从丈夫,即妇女应怯弱、柔顺。 • 在 “妇行 ”篇中,班昭提出了女性道德行为的 具体要求 “四德 ”,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 《 女诫 》 • 在 “专心 ”篇中,班昭说: “夫有再娶 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 ” • 在 “曲从 ”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 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 主,凡事应多加忍耐,必须曲意顺从 。 • 在 “叔妹 ”篇说的是妻子与丈夫的 兄弟姐妹相处之道。她告诉妻子们, 要识大体、明大义,即使受气蒙冤也 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 行 卓文君:数字诗 •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 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 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 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 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 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 随流水;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 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二、魏晋隋唐时期父 权制下性别制度的松 动 • 1、魏晋时期父权制下性别制度松动的 原因 • 一是中央集权统治秩序的废弛,直接 导致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 二是胡族铁骑大举南下与征战,在给 人民造成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规模 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2、魏晋隋唐时期父权 制下性别制度松动的 表现 • ( 1)女主执政 • ( 2)家庭两性关系中的女性地位 • ( 3)女性的主体意识 2、魏晋隋唐时期父权 制下性别制度松动的 表现 • ( 1)女主执政 • 两晋时期:世家大族政治是导致女主 执政的主要原因。 • 北朝时期:女主政治的兴旺显然与少 数民族的妇女位尊习俗有关 。 • 隋唐直接承袭了北朝传统,妇女与政 也比较常见 。尤其是唐前期,宫廷妇 女参与政事形成高潮。 2、魏晋隋唐时期父权 制下性别制度松动的 表现 • ( 2)家庭两性关系 • 淫与妒是魏晋隋唐时期女性常遭人诟 病的两大恶名,但这恰恰反映了这一 时期男女两性关系的松动。 如何看待唐朝女性的 “ 淫 ”? • 自古以来,在父权制文化中,男性三妻四妾是 一种常态,帝王们则后妃三千,而一般男性如 果时常出入风月场则可以显示他们的风流倜傥 ,但此期女性的性问题上开放则被史家们斥之 为 “淫 ”。 • 隋唐时期女性的 “淫 ”只是上层社会妇女生活放 纵的一种表现。 • 性开放并不是女性解放的内容。也不是和谐的 两性性别关系所要求的。 • 隋唐时期女性的性开放折射出的此时性别制度 的松动,两性关系相对自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