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针灸,取天火艾灸!.doc
雷火针灸 【取天火 对人体攻击力犹如犹如雷霆一般】 【概述】 雷火针法,古代又称为雷火神针法。首见于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在其他明清医籍诸如《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种福堂公选良方》等也 有记载。 【功效】 温中化湿,理气镇痛,祛风通络,舒筋活血。 【适应症】 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脘痛、腹泻、颈椎病、扭挫伤、月经不调、 近视眼、关节炎等症。 【灸材准备】 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桑皮纸, 生鸡蛋,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灸具制备:艾绒 100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 15g,除艾绒外,其他药均研为极细末,加入麝香少许,研末和匀。再将 1 尺见 方的一张桑皮纸摊平。称艾绒 40g 均匀铺在纸上;再称药末 10g,均匀掺入艾绒 中。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一层桑皮纸,两头约留 1 寸许空纸,捻紧即成。一般需制备 2 支以上,以便交替使用。阴干保存,勿使 泄气。 具体操作:先用面纸 10 余层或棉布 5~7 层铺在施灸部位,然后取雷火针 2 支,均点燃一端,吹熄明火,等点燃端烧红后,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 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或施灸部位,紧按在面纸或棉布上,稍作停顿, 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至患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药艾条,待热减后再行按压。 如果艾火熄灭,可取备用的药艾条接替施灸。若垫纸烧毁,则重新换纸。如此 反复进行,每次约按压 7~10 下,务使热力持续深透。每日或隔日 1 次,10 次 为 1 疗程。就病人而言,经雷火神针灸后有局部发热,肢体柔软舒适为度。 现代人将雷火针法加以改良,以市售普通药艾条外用牛皮纸再加固而成的 灸条,另用药膏做成药包垫,将艾条点燃按在药包垫上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通过 穴位透入经络达到病所。这种方法灵活实用,经济方便,同时又能收到较为满 意的疗效。 灸具制备: 灸条:取市售紧实粗大的普通药艾条 1 支(也可用清艾条代替),长 23cm, 宽 20cm 的牛皮纸 1 张,涂上面糊将艾条卷紧,两头不要留空,卷纸对折后封 固晒干即可。 灸疗垫(有药包垫、药布垫、药敷垫 3 种)制作: 药包垫:取长 80cm,宽 5cm 的红布或其他干棉布 1 段,将布的一端铺上 5mm 厚的常用灸疗膏药(也可以根据患者病证铺上其对症的灸疗膏药),然后把 布折叠成 7~10 层,缝好,放瓷瓶收藏,以保持药性。 药布垫:取市售伤湿止痛膏、追风膏等粘贴在长 100cm,宽 8cm 的干棉布 头端上下两面各 1 张,再每折叠一层平贴 1 张,每贴 1 张内里都铺上薄薄一层 七厘散或丁香、肉桂药末;折至 5 层,共贴有 7 张后,将余下布段全部包叠完, 用线缝合使用。 药敷垫:用灸疗膏或市售外用敷料膏剂(如止痛消炎膏等)涂在纱布上,按 常规敷药方法固定敷于患处,外隔 7 层厚棉纸实按灸疗即可。 灸疗膏(分常用灸疗膏剂和备用调膏剂 2 种)制作: 常用灸疗膏剂:用砂锅将饴糖、米醋熬成稀汁再兑入少量蜂蜡、香油继续 煎熬,同时将乳香、没药、荆芥、防风、川芎、细辛、当归、独活、香附、肉 桂、马钱子各等分研磨成细粉(乳香、没药另包),然后把上述药粉拌入用文火 相熬片刻,乳香、没药收膏装瓶密封备用。 备用调膏剂:用饴糖、米醋、蜂蜡、香油在砂锅内相熬成膏。临床中与桂 麝散调拌称通经消肿灸疗膏;与清消散调拌称骨疽灸疗膏 ;与牵正散调拌称周围性 面神经麻痹灸疗膏;以川乌、草乌、川芎、苍术、元胡、牛膝等药末相调为骨刺 灸疗膏;以吴茱萸、川芎、白芷等药末相调为降压灸疗膏 ;以白芥子、细辛、半夏、 南星、麻黄、干姜等药末相调为喘咳灸疗膏等。 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药包垫放在选好的局部病灶和穴位上, 把艾条点燃烧红,直接实按在药包垫上,灸条多烧几次反复温灸,使药气随艾 火热气透入穴位。在施灸过程中,如患者感觉表皮灼烫,医者要将灸条立即拿 起移开药包垫,此为 1 壮,每个穴位或部位灸 3~5 壮即可。轻症 1~5 次,重 症连续 5 次后,再隔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注意事项】 (1)雷火针法亦属于实按灸,温度要掌握好,避免灼伤。对于初学者更要引 起重视。 (2)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 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甲紫药水。 (3)旋灸时将面纸或棉布捻紧,以免面纸或棉布烧破,损伤皮肤。 (4)将雷火针点燃时,一定要燃透,否则,面纸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压,容 易熄灭。 (5)施灸时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 (6)灸后应让患者休息片刻,以使药气周流畅达全身经络,直达病所,驱逐 病邪。 (7)雷火针法适应面较广,在配穴组方时,应强调辨证施治。 【经验辑要】 (1)《本草纲目 》:“ 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 硫磺、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 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 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 (2)《针灸大成 》:“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 乳香、茵陈、羌活,干姜、川山甲各三钱,麝香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 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末掺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 隔穴,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 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3)《中国灸法集粹 》:“ 雷火针,或称‘雷火神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 六,附载于‘神针火’ 条之末。本法与‘太乙神针’ 基本相同,是‘太乙神针’的前身。 ”【大医堂电话 :13681280029 QQ:159871518 】 【灸法备注】 雷火针法,所谓“ 雷火 ”,历代医家论述,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雷火神 针要取用太阳真火点燃,故雷火即取天火之意,甚至古人为了显示其神圣,在 使用雷火神针的时候,还要念咒;二是:其药物皆猛烈之品,对人体攻击力量较 强,犹如雷霆一般,稍不注意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故对身体较弱的人最好不 要使用。之所以称为“ 针”,是因为操作时,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之故。 雷火针制作,特别是操作上的不便,有关临床资料不多。近些年来,我国 的一些针灸工作者,在药物配方及操作上都有一定改进,治疗范围也相应有所 扩大。可用于痹证、痿证、痛证、虚寒证,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筋骨疼痛、 起坐艰难、附骨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得安卧,以及肩周炎、网球肘、 面神经麻痹、中风偏枯等多种疾病。 后世为了取雷火神针使用方法上的长处,克服其短处,还将其改进为太乙 神针。如《景岳全书》中的雷火神针的组方内容,实际上与后世所说的太乙神 针组方内容基本一样。近年来,临床上报道一种赵氏雷火灸法,实际上是以特 殊配方制成的药艾条以悬灸法施灸,对多种病证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