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散文的阅读.doc
咏物散文的阅读 [规律探讨] 1、整体阅读后,确定所咏之物。 2、分析判断作者围绕所咏之物选取了哪些材料,找出各部分选材作者的意图所在,从 而把握各部分材料与咏之物的关系,即哪些材料交待环境,哪些材料描绘所咏之物特征。 3、归纳、概括所咏之物所处环境及特征(表层与人格化特征) 。 4、根据所咏之物的特征,结合作者议论(点睛之笔)找出物与人的精神或品格之间的 关系来把握主题。 [例文] 《访兰》 [材料一]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 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 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 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 ”访兰去吧!” [材料二]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 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 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 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材料三]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 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一一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 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 里的好。 ”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 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 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 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画龙点睛]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 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 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 15 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整体阅读] 1、整体感知本文所咏之物是什么? 2、围绕所咏之物作者选取了三个材料?请按文中 材料划分,分别概述每个材料的内容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3、分析作者选取的三个材料有何意图?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4、根据上述分析,请你概括本文所咏之物的特征 5、根据所咏之物的特征结合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谈谈本文的主题。 [微观阅读]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 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 ,你是如何理解的?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 ,为什么? 6、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练习 1]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 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 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 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 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 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 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 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 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 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 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 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 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 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 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 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1、 ”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2、根据上下文判断,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 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 、 (B) 、 (C)哪个位置?______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 ,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2] 《一朵早醒的桃花》 (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 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3)我想念一朵小花。 (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 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5)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 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6)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 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 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 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7)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 轻、太微弱了。 (8)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 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9)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 的生命。 (10)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 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 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 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11)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 四处张扬。于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 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12)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 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13)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 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 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14)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 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15)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在第四段至第九段中找出最能概括“早醒的桃花”形象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早醒的桃花”的“早醒”有什么意义:请从三方面来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早醒的桃花”和“孤独”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空和白扬为什么“冰冷地斜睨”早醒的桃花?“毫不羞怯”表现了桃花怎样的精 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第一、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第六段写桃花“张开纯真的眼睛”看外界,视觉是怎样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早醒的桃花”象征意义。 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 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 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 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 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 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 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 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 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 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 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 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 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 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 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 “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 “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 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 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 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 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 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 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 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⑪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 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 作者极力称道的“叶子时期的梅” ,主要表现出哪些个性来? 2. 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 梅到 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3. 文章第③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 ,你知道“我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4. 文中第⑧段说:“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这里的 “长久”和“佳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长久: 佳美: 5.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 ”结合前文内容,分别揭示“显露”与“隐藏” 的含义。(可摘原文语句,也可自己组织语言作答 ) “显露”指: “隐藏”指: 6. 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又是什么? 7. 叶子时期的“梅”具有独特的美感。下面表述不符合作者感受的一项是( ) A. 具有朴素美 B. 具有刚健美 C. 具有清纯美 D. 具有含蓄美 8. 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 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 夺目,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9.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最后一段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 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收笔,有何深刻意义? 10. 对“叶子时期的梅”的喜爱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试作分析。 11. 文章写的是初夏“叶子时期的梅” ,可开始却从“早春”的“梅花”写起,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试分条阐述。 生命赋 孙荪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 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 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 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 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 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 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⑥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 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 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 的金黄色的小山。 ⑦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 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象: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 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 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 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 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⑧我还有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 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 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 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 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 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 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⑩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⑪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 1. 列举文章④至⑦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有哪些? 2. 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 “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 第⑧段中,对怪柏奇松、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 它们”? 4. 文末“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对你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