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49783.doc
跨文化交际 1、这是一辆什么牌子的车? 2、这个公司的基本情况:在国内有6个子公司,国外有23个子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设有联 络处、销售点以及装配厂。 3、给车销遍全球的原因:全球各地公司的高效合作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 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学: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 社会学:地区性的地理与文化对人束缚逐渐淡化 的过程 政治学:第三世界国家在近几个世纪殖民化的过程 遭受苦难 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际 1、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差异 1)生活态度 美国经理与中国经理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 美国经理:生活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因此他们能尽早察觉问题。 中国经理:生活就是适应一系列问题,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时问题已存在。 2)差异冲突 语言理解 文化定势 2、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定义:跨文化交际指文化背景和语言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相 互交流。 必要性:跨文化交际使人们能遵循有效的程序解决不同国度的经济、文化、外交冲突,使我们 能理解和适应文化差异,未来的的发展必然要依靠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的一些方法 理解和接受差异 United Nations :UN 重视平等 宽容和理解 能敏锐地意识到文化差异性 不要忽视差异性 共同决策 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 案例讨论 1、谈谈自己在中国过春节的感受 2、和自己国家比过新年有什么不同 3、谈一件自己在中国由于文化差异产生误解的事 4、说说自己是怎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的 5、具体案例分析 留学生李英初次出国,到达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聚会(party),他准时参加, 但却发现很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 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 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谈谈,就走开了,李英十非常失望。聚会的 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了聚会。回 到家,他还很饿,不得不煮些面条吃。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类聚会了。 1、谈谈本国的聚会安排中时间安排与朋友交流的习俗。 2、试说说李为什么再也不想参加这样的聚会了。 3、如果李是你请来的中国朋友,你该怎么做? 第二章 文化冲击 导入问题: 1、一个人在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之前该做什么? 2、怎样做能使你适应陌生的环境? 3、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是否有压力? 4、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一、文化适应 1、社会文化适应:指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 2、文化适应:指人们学习和适应新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 1)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A、文化的相似性 B、个人的性格和经历 C、媒体和交通的影响 年青人一般比老年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教育背景和个性(危机意识、社交意识、好奇心等) 也能影响一个人适应新环境的结果,旅游或者与国外朋友的交往,大众传媒都能影响。 危机意识 社交意识 好奇心 旅行 2)文化适应的分类: A 分离和隔离:指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文化,完全没有接受和习得新文化 。 B文化整合:指人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成为新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保留了自己文化的完 整性 。 C文化同化:指人们放弃原有文化接受新文化的程度。一旦被主流文化同化,人们就失去了 原有的文化。 D边缘化 :指人们不仅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而且与广大社会失去了心理联系 。 3)文化适应的过程 熟悉 陌生 分离 整合 同化 边缘化 种族隔离 二、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指人们在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中遭遇的痛苦和难忘的经历 。 1、文化冲击的表现: 1)身体方面的表现:特别关注食物、餐具、寝具的清洁度。特别担心健康和安全,害怕在 身体上与新环境的人有所接触,特别在意身体的小疼痛和皮肤出疹等,想吃家的饭食,经 常饮酒、吃药,工作质量下降。 2)心理方面的表现 失眠、疲乏、孤独、迷惑、沮丧、紧张、易怒、缺乏自信、情商和智商下降,批评新的环境。 2、文化冲击的阶段 1)“蜜月”期:最初接触时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新的,令人激动的。 2)危机期:新鲜感开始降低,批评新环境中那些与自己期望存在差异的事情。 3)恢复期:重新融入新环境,增强自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接受新文化。 4)调整期:逐渐调整适应,能客观看待本国和新环境的好处与坏处。 5)融合期:能够完全适应本国和新环境的文化,能根据环境自如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W曲线图 3、缓解文化冲击的方法 1)学习新环境的文化 2)了解当地的新环境 3)学习最基本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巧。 4)建立跨文化间的关系。 5)维持一个亲密的社会网络。 “入境问俗” • “入境问俗”是指在涉外交往之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必须了解和尊重对 方所特有的习俗。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 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可以说 “入境问俗”,是促进中外双方人士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的一条捷径。 • 在涉外交往中,“人境问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二是无条件地对交往对象所特有的习俗予以 尊重。 第三章 交 际 一、交际的定义 1、交际的文化的一部分 就是分享或营造共同点,比如 和别人分享你的想法、知识等。 2、西方的交际观点:在西方文化中交际是作为一种有效的传递思想的方法来学习的。西方文 化强调交际的有效性功能,也就是怎么通过利用其它人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3、东方对交际的定义 交际在东方国家强调的是融洽,这主要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传统。 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从人从二,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解释 仁为“爱人”。这里的“爱”,是友爱、亲近之意,是带有极强主观感情色彩的感情投入。 在上古时代,这个爱更多地表现在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上。一个人字代表作为人类的地位 是和自然统一和谐的,而“二”有平衡的两横组成,代表,天与地组成的自然世界。在我 国传统哲学与人文体系中,追求的是人与天与地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儒家 提出的“仁”就是儒家学说根本立足与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发展的一种本原学说表述。 4、觉察力和交际 交际就是对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觉察力,并且领会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所包含的意义。 非语言行为: 比较客观的定义: 交际就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换信息,这种交换对参与交际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益处。 二、交际所包含的因素 1、信息源 :指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 。 2、编码 :指将思想转换成代码的行为过程 。 3、信息 :是交流的内容 。 4、渠道 :是信息传递的手段 。 5、信息接收者 :是注意到了信息的人 。 6、解码 :信息接收者在积极参与交流的过程当中,对所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赋予意义的过程 。 7、信息接收者反应 :在对信息解码之后所做出的反应 。 情境 :交际发生的环境,并有助于解释交际内容的含义 。 干扰 :指任何会曲解信息源所要表达的信息的事情。 三、交际的特点 1、交际是动态的交际是一种时常处在变化中的活动,交际时,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不可能是静 止不动的,是时常变化的。 2、交际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一旦说出某句话或做出某个动作其它人接收到后,就不可能再收回。 3、交际是符号化的符号就象车辆,把交际中一个人的想法传递给别人。 4、交际是系统化的交际是发生在一个物理或者社会的环境中,在这些环境中有管理交际双方 的系统规则。 5、交际是双向型的在交际活动中我们在传递信号的同时也在接收信号。 6、交际是情景化的所有的交际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中。 被辞退的杨女士 杨女士被派到一位意大利来京工作的专家家里做服务工作。因为她热情负责、精明强干,起初 专家夫妇对她印象很不错,她也把自己当成专家家庭里的一员。 有一个星期天,那位意大利专家偕夫人外出归来。小杨在问候了他们以后,如同对待老朋友那 样,随口便问:“你们去哪里玩了?”专家迟疑了良久,才吞吞吐吐地相告:“我们去建国 门外大街了。”小杨当时以为对方累了,接着又问:“你们逛了什么商店?”对方被迫答道: “友谊商店。”“你们怎么不去国贸大厦和赛特购物中心看看,秀水街的东西也挺不错的, ”小杨好心好意地向对方建议说。 然而,她的话还未说完,专家夫妇却已转身离去了。两天后,扬女士被辞退了。请分析杨女 士被辞退的原因。 第四章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 文化认知:文化特色或者文化 传统 符号体系:语言和文字 二、跨文化交际的类型 1、人际交际(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交际是指少数人之间的交往,他们既能根据对方调整自己的信息又能立即从对方那里获得 解释。 2、内文化交际(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 内文化交际是指同一文化内其成员之间的交际。总的来说,同一种族、政治倾向、宗教或者具 有同样兴趣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就是内文化交际。 3、跨国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跨国家间的交际是指国家和政府而非个人之间的交际。此种交际非常正式和仪式化 。 4、跨民族交际(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跨民族交际是指同一种族不同民族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5、跨种族交际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 跨种族交际是指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来自不同的种族,这些种族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6、跨地区交际 (Interregional Communication) 跨地区交际是指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文化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 。 三、跨文化交际的一些原则 尊重 公平 正义 关怀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友好往来 第五章 文化价值 世界观 宗教 文化价值观 一、世界观与宗教 1、世界观( worldview ):世界观是对一种文化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对神、人本质及自 然的最根本的看法 。 2、宗教:(一种很重要的世界观)宗教指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权利的相信与 崇敬 。 三种主要的宗教 1)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 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 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 华以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 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2) 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 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 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3) 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 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 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 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4) 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 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5) 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6) 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 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7) 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8) 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 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2)伊斯兰教 • 基本信条为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中国穆斯林中视其为 “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 • (1) 信安拉。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 112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正 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和99种德性,是独一无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 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 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 (2) 信使者。《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 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 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 “封印”的使者,负有传布 “安拉 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安拉的人应服从他的使者。 • (3) 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 “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 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古兰经》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 (Jibra il)、米卡伊来(Mikal)、阿兹拉伊来(Azral)及伊斯拉非来(Israfil),分 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 • (4) 信经典。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 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 降世之后,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 (5) 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认为在今世和后世之间有一个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 际,现世界要毁灭,真主将作 “末日审判”,届时,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罪人 将下地狱,而义人将升入天堂。 • 此外,伊斯兰教还信仰 “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 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纔符合真主的意愿。 3)佛教 • 1. four noble truths 四谛法 • (1) existence is suffering(苦谛):佛教认为众生生命的根本特征就是苦。释迦牟尼 认为人生皆苦,其中又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 阴苦(即八苦) • (2) The cause of suffering(集谛):集是招集之意,即招赶集起苦果的因,包括一切 烦恼 • 和由烦恼所生的业 • (3) The end of suffering(灭谛):要想解脱苦果,只有除烦恼业因而达到“寂灭为乐” 的涅盘境界. • (4) The path leading to the end of suffering(道谛):旨在达到涅盘境界的一切说 教与修习的方法,称为道谛。此道通常指佛教最常见的八正道。 • 2.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 • (1) right views: 正见 (对四谛的正确解释) • (1) right resolve:正思维(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 (1) right speech :正语(以智慧收摄口业,不忘语、恶口、两舌) • (1) right action: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不做杀生、偷盗、邪淫、麻醉等恶业) • (1) right livelihood: 正命(符合佛教戒律之正当合法的生活) • (1) right effort:正精进(勤修涅盘之道法) • (1) right mindfulness:正念(明记四谛等佛教之理) • (1) right concentration: 正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二、与不同宗教观人的交往礼仪 1、与基督教徒交往礼仪 • 基督教在我国各地均有,除少数专业神职人员,大多数在社会上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平 时与我们有频繁的交往。与他们友好相处,彼此尊重,既为搞好人际关系,做好本职工作, 也为贯彻宗教政策之需。 • (1)进入教堂:基督教在教堂举行宗教活动时,允许非基督教人士入内。但我们进入教堂要 保持肃静气氛,不可大声谈笑嬉戏,也不可鼓掌吹哨。若教徒唱诗非教徒可以不出声,但 应同样起立,遇到圣餐礼拜时,非教徒应婉言谢领。 • (2)尊重信仰:不要与基督教徒在任何地方争论宗教的教义、《圣经》的内容、上帝的故事 等,不可说可能伤害基督教徒宗教感情的话。也不可把基督教内部不同派别、派系的做法 加以评点比较,厚此薄彼。 • (3)注意习惯:向基督教送礼要避免有其他宗教的标志或神像,如旅游遇到寺、观,可征得 同行基督教徒的意愿,吃、住、行各随其便,不要强劝。在耶稣受难日期间或星期五或13 日,不邀请基督教徒参加私人的喜庆活动。 • 2、与穆斯林交往礼仪 •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有许多,人数约在1700万左右。其中特别是回族同胞遍布全 国,就生活在我们之中。因此,与穆斯林友好相处,礼尚往来,成为我们社会交往的重要 内容。 • (1)入寺:进人清真寺要注意衣冠整洁,不袒胸露臂;不穿短裤或短裙;要保持寺内庄严清 静,不得大声喧哗,更不准唱歌跳舞;不经阿訇的同意,非穆斯林不准进入礼拜大殿,殿 内一般不准拍照;不得抽烟、口出秽语。 • (2)交友:要尊重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和宗教心理,言语避免使用伊斯兰教禁忌的词汇,不涉 及穆斯林反感的事件,不主动评点不同教派的观点。不可主动与主妇或年轻女子握手,也 不可对其凝视。不用左手取物递给别人。 • (3)接待:招待穆斯林客人,最好去清真饭店,一般不要在自己家中设宴款待。如在家中, 则要注意他们从来不用非清真茶具来饮茶,好用罐装饮料招待。席宴上应特别注意,菜肴 及其餐具中不可有穆斯林忌讳的食品或图案。 • (4)祝节:遇到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应以适当的方式对他们表示祝贺。如伊斯兰教开斋节、 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作为好友应主动有所表示。而穆斯林对我们的赠礼要欣然接受,不 可过于推辞,以免引起误解。 • 3、与佛教徒交往礼仪 • 佛教寺院在中国较为普遍,百姓因上香还愿或旅游观光等原因,与佛教徒接触时应注意宗 教政策和佛教习俗,与僧尼友好交往。 • (1)进入寺庙:不宜中央直行,进退时应依顺左行,所带包袋、衣帽及手杖等物,忌随意 置于佛座上面。尊重寺规,不可嬉笑打闹,不可对佛像评头品足,宜肃静谨慎,衣冠洁整。 遇做道场,应遵守现场秩序,不得扰搅。 • (2)游人应记:不能因为登山攀岭劳顿,就在佛像前的拜垫上休息聊天;寺庙里不许参观 的处所,不要闯人;若遇有人在拜佛像,不可在其前面穿过行走;拍照应先征得僧尼的同 意;不经允许,不可进入僧尼的察房。 • (3)与佛教徒见面:可称呼其法师、师父,不宜直接询问僧尼的姓名,因入寺后大多都由 受戒师赐予了法号。一般行合十礼,态度要恭敬,但也不可强拜顶礼。佛教不适于握手, 故不要主动伸手与僧尼握手,造成双方的尴尬。 • (4)入寺院中的物品,佛教称其为法器,如钟、鼓、鱼磬等,不可好奇地去随意敲打,锡 杖、衣钵、旗幡等物也不可自主挪动。寺内不但不可与僧尼争执,游人旅客之间也要避免 在寺内争吵。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摘折花木。 • .4、饮食禁忌 • 饮食方面的节食是宗教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宗教信徒用节食荤腥的清苦精神向崇拜 对象表示虔诚和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佛教极力主张终身不食荤腥而素食,不食非食之食 (正午后不吃饭),禁饮酒。基督教一般规定每星期五不食肉,在守“大斋”(在圣诞节前一 日)日期内一天只食一顿饱饭,其余各餐只食半饱或更少。伊斯兰教在饮食禁忌上更是种类 繁多。《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禁食的有:自死物、血液、猪肉及非诵真主之名宰杀的动物。 此外,牛、羊、骆驼、鸡、鸭、鹰、狗等均在禁食之内;在斋月期间,甚至规定每天日升 日落时禁绝一切饮食。 三、文化价值观 1、人的本性 1)本性邪恶但是能够通过改造向善。 2)本性善良但是在诱惑面前容易堕落。 3)本性是善良与邪恶的混合体。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被自然所征服 2)与自然和睦相处 3)征服自然 3、与社会的关系 1)等级: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处于一定的等级,要根据自己的等级确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和他人的关系。 2)群体:群体性的文化价值观,个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决定。 3)个体:依据个人意愿行事。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抗 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对抗 1、男性主义社会: 强调男性特征的自信、竞争、物质的成功。 2、女性主义社会: 强调女性特征,关注生活的质量,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 活动:发现自我文化身份 在每个圆圈中写下一个用于描述自己的单词,这些单词应该表明学生的身份、特点及信仰等。 •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描述你自己的词。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个词? • 你觉得填写上图困难吗?你觉得这八个词足以用来描述你自己吗?如果不够,你想再加上 哪些呢?你觉得这些用以描绘你文化身份特点的词相互矛盾吗? • 通过参与这一活动,你对你自己有哪些新认识?你属于哪些文化群体?你周围的同学对你 的描述认同吗? • 假设你到美国留学,那么,这些圆圈里又会填上什么样的词汇?此时,你的文化身份又会 有何种改变? 第六章 文化与认知力 Your Subtitle Goes Here 问题: 1、在这些图片中能看到什么? 2、在看这些图片时你用到了什么能力? 一、文化与感觉力 感觉:是神经学上的过程,人们意识到他们的环境。通常指人类的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 (一)人们的感觉和感觉的局限性: 1、视觉:人们通过眼睛获得的外界世界的信息比其它器官都多,但是,人们的视觉并不是完 美的,约有20%的信息在通过视觉传输给大脑时丢失或扭曲。 2、听觉 听觉指人能通过耳朵从外界侦测声音的能力,相比视觉,听觉在传输信息时大概有22%到25% 的信息会失真。 3、嗅觉 不同人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一般人们能通过鼻子分辨5000种不同的气味,然而,任何两个人对 同一种气味的分辨都是不同的。 4、味觉 味觉是最常见的和基本的感觉。一般不吸烟者(用自己的舌头)有大约一万种不同的与基本知觉 的苦,甜、酸、咸相关的感觉。然而,味觉也不是那么准确的。 5、触觉 触觉被当作人的五种感觉之一,当一个人接触不同人或者不同的东西时就有不同的感觉,实际 上触觉是综合了其它几种感觉的一种感觉。 6、身体的运动感 动觉和平衡觉和起来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 (二)文化对感觉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许多外界的刺激来自文化环境和外在的自然环境。没有任何两个人对 于外界的感受是一致的,从接受刺激到形成感觉的过程都受文化的影响。 臭豆腐,大多数人不喜欢,然而,在中国南方就有不少人喜欢吃臭豆腐。 二、文化与认知力 (一)认知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选择、组织和解释。 1、选择 认知的第一步是选择,不同的人面对相同刺激的选择是不同的。 2、组织 第二步是组织,人们总是要把从环境中选择出的事物组织成有意义的。 3、解释 解释是第三步,人们赋予自己感受到的事物以一定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受人的文化背景影响 的。 (二)文化对认知力的影响 文化会影响感知过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但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对事物的心理反映也 不同。 (三)感知力和认知力在跨文化中差异 1、物理环境或者自然环境 2、身体所处的环境 3、基因的差异 4、文化的差异 三、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1、高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中,在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 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相对地讲,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这也 意味着,在强交际环境文化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 2、低语境文化 :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 相对地讲,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和情景中。这也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 人们习惯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 • An American standing on chair in restaurant giving speech at his leaving his hometown 3、比较高文化语境和低文化语境 在低文化语境中,语言通常是直接表达说者的意思。 在高文化语境中语言通常不是直接表达说话着的意思,通常更多的是身体语言和暗示。 Level of Context 案例1 • 一位受英文教育的新加坡公民的一位居于中国的长辈去世了,她代表父母到中国参加这位 长辈的葬礼。临行前她母亲千叮万嘱,要她把一笔钱交给这位去世长辈的亲友,以表悼念 心意。当她把钱面交有关亲友时,不料对方连连推拒。朋友见状,也就没有再坚持了。岂 料回到新加坡后不久,就听到了亲友的隔海埋怨,责之不晓世事。惟到此时,她才明白了 临行前母亲那几近执着的叮咛的真正含义。 案例2 • 餐宴将毕,主人问客人:“你吃饱了吗?” 客人对此话的理解和判断过程,实际上会因 为主人所处的语境文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若主人是一德国人,客人会因为德国文化属 于低语境文化,而自然地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问话,得出的结论是:“他想知道这顿 饭的份量对我来说是否足够。” 若主人是一中国人,客人则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人 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因此这句问话中所包含的潜台词,也许会比词语的字面值高得多, 其中不仅有“不知这餐饭的份量够不够”之疑,也可能有“这餐饭是否合你口味”、“中 国菜你是否喜欢吃”、“你对我的招待是否满意”之问。此时,客人就可能选择这样回答: “我对这顿饭很满意。中国菜好吃,我很喜欢吃中国菜。我也非常感谢你的盛情款待。” 如此一来,不同文化语境中对言语理解的负面制约因素就会被破解,沟通畅顺,宾主尽欢。 第七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Your Subtitle Goes Here 一家中国公司的董事会主席王先生 ,他每天都发电子邮件,去加拿大询问他最关心的一些问题,令 他最吃惊的是,一周后他的加拿大员工要求辞职。如果中国员工,在老板表示这种关心时他 们会很快乐, 然而他的关心在加拿大员工看来,意味着不信任。但是王先生没有意识到加 拿大人与中国人的不同,他像对待中国员工一样对待了这个加拿大员工。 1、为什么加拿大员工要辞职? 2、如果一个中国员工在老板很关心他时,他有什么反映? 3、这次交流产生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障碍 1 、焦虑 焦虑产生的原因:在新的环境下,人们不知道如何应对,过多的关注自己情绪。 例如: 第一天到大学报到或第一天到新环境上班时的情绪。 Yao’s anxiety about new environment, language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team. 2 、 假定一致性 从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来判断别人的想法被称之为认知角度的假定一致性.例如:一位丹 麦女性将自己14月大的孩子放在餐馆外,被涉嫌侵犯当地法律而被监禁。 这是因为她出到 纽约,感到周围的外部环境与哥本哈根的相似,因此,她误认为这里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家 乡一样,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有不当之处。 • 民族优越感 从本文化的角度片面的审视其他民族的文化。例如:“西方”“东方”的界定被称为典 型的欧洲中心种族主义。所谓“东方”是在欧洲的东面,换言之,是以欧洲为参照物来 界定的。 定势:针对目标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过于简单的)正面或反面的判断。 人们经常认为定 势只含有否定贬义的意思。然而,定势还包括盲目积极方面的判断, 例如:认为所有的医 生都聪明机智。 • 偏见:对于某一特定群体、种族、宗教的无端地憎恶和怀疑 。例如: 对非裔美国人和西 班牙裔美国人的报到普遍都是否定的。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 语言决定论: 语言决定思维 信念 态度等; 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一个人的思 维完全由母语决定, 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与中的编码设定的范畴来认知世界. 语言相对论: 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有差异,不同语言的人对 客观世界的认知也是不同的. 翻译障碍: • a 缺乏词汇的对等性 • b 缺乏成语的对等性 • c 缺乏语法和句法的对等性 • d 缺乏相应的经历 • e 缺乏概念的对等性 三、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1、提高意识: A 自我意识。 B 意识到个人价值观念和偏见的影响力。 C 适应差别的耐心。 D 对环境的敏感性。 2、获得知识: 3、提高克服障碍的积极性。 4、掌握技能 一般文化技能。 特殊文化技能。 以语言为例:普通话 方 言